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创业板推出和主板的相互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5日 11:39  证券导刊

  通过多年的探讨和筹备,深交所6月5日正式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规则将于2009年7月1日起施行,怀胎9年之久的创业板,终于迎来了即将临盘的一刻。

  作者:滕晓军

  作者单位:民生证券

  推出创业板的意义

  科技进步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现代经济与科技已成为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起着关键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给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凝聚高新技术、有很大市场潜力的新产品,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在科技,希望也在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攻方向,高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兴产业的出现,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特征。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领域,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最重要的领域,只有把握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创业板股票市场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大体分为两部分,在早中期,风险较大,主要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投入;在中后期,风险逐步降低,主要依靠创业板市场公开融资得以进一步发展状大,而且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可以借此高回报套现退出,进入新一轮项目风险投资实现良性循环。没有创业板市场,风险投资就难以退出原有项目,资金缺乏流动的管道。设立创业板市场,可以显著改善我国的创业投资机制,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渠道,从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

  创业板推出和主板的相互影响

  创业板推出对主板的积极作用

  创业板与主板作为两个在同一市场环境中“同生共长”的客体,它们的影响是相互的,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就积极影响而言,从创业板的定位可以看出,科技股将构成它的主流板块。在创业板开通之初,必然会上演一波科技投资热潮,由于创业板和主板之间存在着联动性和“示范效应”,同时也由于主板行情的每次上扬都离不开科技板块的领导或参与,所以创业板行情的上扬必然会带来主板科技股的轮番上涨。

  创业板除了在行情上对主板有示范效应外,它对主板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尽管上市公司质量高低可通过其资产质量好坏、竞争力大小等来反映,但最终还是要通过其综合创新能力来反映。科技创新是上市公司各种创新的内核,其能力大小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而创业板又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主要是融资),所以创业板运作成功之日,也就是科技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之时,反过来它又会激发主板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热情。

  在资本运作方面,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本总额较低,所以主板上市公司可将属下的高科技项目或有市场发展潜力的项目分拆到创业板去上市,或凭已在主板资本运作中取得的经验到创业板去进行兼并重组,这样它们就可以迅速介入高科技产业,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创业板的成功运作对主板市场运行机制改革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目前,主板市场还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如发行额度审批制、国有股(法人股)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A股和B股市场分离等,虽然其中的某些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大多问题依然存在,它们严重地阻碍着主板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毫无疑问,创业板的成功运作必将为主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创业板推出对主板的消极作用

  消极影响而言,创业板的设立意味着证券市场总体规模在空间上的扩大,而同期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或资金量并不一定同比例的增加,因此在人市投资者或资金量一定或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创业板的设立,就等于对主板市场资金的“摊薄”;如果创业板能够成功运作,那么它对主板资金的分流将是长期的。在当前A股市场扩容速度不断加快的条件下,二板市场的设立无疑会对主板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仅表现在资金的“摊薄”上,而且还有可能造成主板市场资产的转移,由于创业板市场“准入”条件低,主板市场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剥离可将高科技项目拿到创业板市场去上市,这种资金的分流及资产的转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产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后劲,进而影响投资者对主板市场上市公司业绩的预期,对其股价造成不利影响。

  尽管创业板与主板是分立的,但这种分立又是相对的,二者也有其“共生”性,因为二板市场与主板市场都是在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市场的繁荣与萧条必然会影响到另一个市场的发展。从创业板的有关规则可看出,它注重的是上市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对其现实规模与业绩没有过高要求。创业板虽然给科技型企业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融资环境,但科技型上市企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多、风险高,其股价的波动必然要影响到主板市场的走向,甚至造成主板市场的大起大落。

  另外,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本小是其一大特征。在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并不太大,但进人成长期后,其资金需求量和增资扩股的频率都会增加。一般来说,具有较高成长潜力的中、小科技企业的未来股本扩张空间都很大,对于投机过浓的我国股市来说,企业股本的持续扩张会给市场留下众多炒作题材和投机想象空间,对于整个股票市场来说,过度投必然加大股市的波动,严重者会引起股市危机。

  主板对创业板的积极影响

  就积极影响而言,主板市场虽然有种种问题和弊端,但它毕竟有近十年的发展史,其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对创业板的发展来说都是一笔财富,有了历史之鉴,创业板在发展过程中就可以少走弯路。例如,为了消除主板市场发行额度审批制带来的“寻租”现象,创业板一开始就将发行的初审权交给了市场,发审委也是由市场人士组成。又如为了减少主板市场上券商与发行人“共谋”和过度“包装”现象,创业板设立了保荐人制度,并且保荐期为3年,在此期间,保荐人要对发行人的某些过失行为负连带责任。再如,为了解决主板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创业板则要求上市公司除了要公布中报和年报外,还要公布季报等,以限制证券市场上某些机构利用定期报告之间的时间差来操纵市场走势的行为。

  主板对创业板的消极影响

  在创业板开通之初,由于监管经验不足,主板市场上过度“包装”、提供虚假信息、人为操纵市场、过度投机等行为会被移置到创业板市场上来。同时创业板上的股票盘子小,极易被少数大机构所控制,让股价升高10—20倍是易如反掌的事。如果市场监管部门在对股价异常波动方面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那么过度投机将会给创业板造成致命打击。因为相对主板上的大盘股而言,创业板上的小盘股“抗振”性能差,所以创业板开通之初,抑制过度投机是监管部门的第一要务。

  世界创业板的基本情况

  全球创业板市场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根据深交所的统计报告,自1962年全球第一家创业板市场——美国全国证券交易所成立开始,到目前为止,共有39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设立了75家创业板市场。截至2007年末,全球创业板市场共有41家,另外34家已经先后被“关停并转”。全球GDP前10名的国家中,只有中国没有设立创业板。

  根据《上海证券报》的研究显示,各国的创业板在筹资额、市值规模和市场表现上具有明显的群体性分布特征。其中,有7个市场属于高端群体,筹资额高、新上市公司家数多、市值规模大、流动性高、波动性低、退市公司数量多。这7个市场分别是美国NASDAQ、英国AIM、加拿大TSX-V、日本JASDAQ、日本Hercules、中国台湾OTC、韩国KOSDAQ。同时,有13个市场属于创业板市场中的低端群体,指标表现不佳。另有部分创业板市场的大部分指标处于中间地位,发展前景尚不明朗,属于海外现有创业板市场的中端群体。

  高端创业板市场与低端创业板市场在规模和筹资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从目前的情况看,高端群体占据了95%的筹资金额,其中NASDAQ就占到了10%,公司数量和市值规模还将继续向高端群体集中,市场集中度趋于提高,两极分化的格局将会向纵深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国外创业板市场

  1、美国纳斯达克市场(NASDAQ)

  纳斯达克(NASDAQ)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已经成为全球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与发展的一面旗帜,一度成为各国借鉴的对象。纳斯达克市场在美国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极大地推动了美国中小企业的成长和风险资本的发展,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韩国创业板市场KASDAQ

  创建于1996年的韩国KASDAQ市场,已成为新兴市场中位居前列的创业板市场。KASDAQ定位于为高科技企业、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2002年以来,年均有80多家企业上市,年均IPO融资额30多亿美元。成功培育出一批核心企业,促进了韩国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的发展,对韩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3、香港创业板

  1999年成立的香港创业板在初期发展很快,吸引了大批企业上市,但从2002年起陷入困境,每年新上市公司和企业融资额持续减少,上市公司质量普遍较差,近半数亏损,财务丑闻不断,交易不活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