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培科专栏
6月5日,新股发行制度征求意见刚刚结束,深交所就立即推出了创业板上市规则。主板IPO重启与创业板开闸的消息交相辉映,二者究竟谁先谁后?
如果让二者同时启动,则不免有“圈钱”之嫌,毕竟市场刚刚恢复元气,相煎何太急;如果先让主板重启IPO,先上一些中小盘股替创业板试水,提前磨合承销、询价和发行制度,给创业板铺路,则只会让创业板更加遥遥无期,还有可能会将主板的一些坏毛病直接带到创业板;如果先集中精力开闸创业板,实施全新的游戏规则和制度,将创业板做成有特色的市场,然后再开闸主板IPO,这样不至于让创业板沦为“小小板”。只要主板IPO未重启,监管者和券商等中介机构就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创业板市场的利弊得失。如果主板匆忙重启IPO,管理层不但没有精力去照顾创业板,大券商和大机构都去盯主板市场的大单,而容易忽略创业板,这样不利于创业板的总结和进步。
最近,有人建议我国的创业板运行规则最好能够国际化,等深交所的创业板开闸并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尝试与香港创业板合并,做成亚洲最活跃、最具吸引力的创业板。如果深交所和管理层有这样的宏图,那么让创业板先开十分必要。
同时,创业板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即使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只要管理层集中精力、及时纠偏,人们也会宽容和理解。也只有这样,创业板才能迅速走向正轨,而不是被投资者边缘化。相反,如果在发行制度改革不彻底的情况下重启主板IPO,再推出创业板,很可能会让投资者再次对中国股市丧失信心。
我们知道,一家大盘股发行募集的资金可以支持成百上千家中小企业的发展。如果继续让大盘股大量发行,就会挤占中小企业的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源。况且,创业板还担负着“保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战略使命。
目前,指数上涨并非完全是投资者信心恢复和股市基本面好转的结果,而是和资金推动、通胀预期有关。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业绩并未出现明显改善,前景并不明朗,股票价格受“外因”推动而大幅反弹,显然蕴含着极大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向市场“抽水”的最佳时机,更不能借口用增加供给新股的方式来回收股市流动性,因为这种方式根本就回收不了流动性。更主要的是,当前的市场行情正在步入非理性阶段,热闹的板块轮动正在诱惑着散户的介入,机构们正在伺机转手筹码,如果增量供给进一步增加,则会让市场加速调整,让行情提前结束。
另外,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和创业板上市规则都不尽如人意,而且管理层对IPO制造的限售股并没有明确的说法。这样,新股发行越多,积累的问题就越多。
当务之急仍是对新股发行制度进一步改革。新股发行制度虽然征求意见期已满,正式规则尚未出台,但是形同过场的“征求意见”之后,很少会大动干戈,最多也不过是小修小改。创业板的上市规则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比如,对证监会“裁判员”和“运动员”一身兼的发审制度并未提及,只是对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在形式上进行稍微补充——保障了独立董事的工作条件,增加了知情权;强化了对会计事务所的责任;强化了高管持股的限制等。如果此次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再像创业板上市规则一样,仅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简单修改,则发行制度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网上网下分开和账户限定的“让利”规则是建立在错误的逻辑基础之上。因为,消除新股上市环节的暴利恰恰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目标,但是现在仅以过渡性的“让利”措施来使“游戏”继续下去,这样不彻底的改革很可能会导致IPO在不久的将来又被叫停。
如果要让创业板先行,目前除了进一步改革新股发行制度之外,还应该尽快出台创业板的交易规则和法律法规,否则会影响创业板“三步走”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