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玮:忘掉创业板 忘掉IPO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1日 17:39  《新财富》

  陈玮

  2000年追逐创业板概念,2007、2008年追逐Pre-IPO概念,许多PE在这两次追逐中很受伤。PE决定投资与否的标准是企业的持续成长性而非IPO概念。创业板来了,本土PE也要回归投资的本质,忘掉创业板,忘掉IPO,关注并帮助企业成长,以避免追逐中的伤害。

  2009年4月1日前夜,中国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此后又发布了相关配套细则。这次,“创业板来了”显然不是个愚人节的消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创业板蹉跎十年后终于重新启动。渐行渐近的创业板,无论对本土PE、创业企业,还是对中国资本市场,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但兴奋之余,本土PE更需要冷静和理性。

  创业板定位:务实与成长兼顾

  中国创业板的诞生曲折又不走寻常路。不过从新颁布的暂行办法看,无论与2000年那个未能与世人谋面的创业板标准,还是与海外其他创业板市场相比,其定位都显得更加清晰,理念更加成熟,标准更加符合中国实际。

  从定位与立板理念看,创业板与主板、中小板市场应当截然不同。主板和中小板市场以“既往业绩+资产规模+未来成长”为主,看重企业的资产和规模、过往的业绩和成熟规范程度;创业板的立板理念则是以成长性为标准,以“技术或模式创新+未来成长”服务于中小创新型企业,更看重企业的成长和未来。正是这种面向未来的定位,让创业板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有了创业板,三板市场中的企业发展了,可以上到创业板;创业板的企业规模大了,可以上到主板,资本市场的层次更加鲜明、功能更加完善。从暂行办法看,中国创业板充分体现了注重企业成长性这一特色。

  从上市标准看,中国创业板的进入门槛则较纳斯达克等海外市场相对更高。“任何企业都能上市,时间会证明一切”,这是纳斯达克的口号。从上世纪70年代纳斯达克设立至今,全球已有41个创业板市场,在上市标准上,绝大部分市场相对宽松,除在流动性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外,在财务指标上一般只要求有活跃的经营记录,对盈利等并没有特别规定。

  根据深交所的研究,目前全球41个创业板市场中,分别有9个和10个市场对盈利能力和运营年限作了要求,比如,纳斯达克资本市场的财务指标为股权权益500万美元或市值5000万美元或持续经营的净利润75万美元,营运历史不低于1年;日本JASDAQ对企业成立年限无要求,财务指标为净资产2亿日元以上、最近1年纯利润或经常利润5亿日元以上,如果发行额超过50亿日元则无盈利要求;韩国KASDAQ要求上市公司成立3年,对风险性公司无财务指标要求;香港创业板只要求企业有两年活跃业绩记录,没有最低盈利要求;英国AIM市场、新加坡SESDAQ则均无盈利和营业记录的要求。

  海外创业板市场中盈利能力、资产规模运营年限等方面的低标准,既是创业板独特定位的要求,更有争夺上市资源的考虑。但上市标准与监管要求存在跷跷板效应,上市标准的降低,就对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设定灵活的上市标准的同时,实施严格的退市制度和监管制度,也是海外成功创业板市场的共同特点。

  而中国创业板最大的特点是,在关注拟上市企业成长性的同时提出了盈利要求,通过设定财务指标适当地提高了准入标准,比如规定企业要持续经营三年以上,与主板一致;盈利标准无论是两年1000万元还是最近一年500万元,比过去、比其他国家都有很大提高;同时,还规定企业应该主要经营一种业务,募集资金用于主营业务,并规定企业须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不得存在六种情形。

  尽管对创业板的上市标准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是通观“暂行办法”,我们认为它还是比较符合中国实际的,理由有二。其一,中国资本市场虽有近20年的发展历程,但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考虑到整个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和创新型企业的不确定特点,强调上市前的盈利对稳定市场建设仍然必要。其二,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卖方市场,因此,市场资源的“卖相”对市场本身的稳定有相当的影响。同时,中国上市资源众多,只有提高标准才可以实现优中选优。国内创业板最大的优势是上市资源充裕,据媒体报道,按照目前的创业板标准,仅深圳符合条件的企业就有1100家,因此,在净利润上有所要求,适当提高上市门槛,有利于保障上市公司的质量和监管的效果,能够有效防范风险。

  有国内源源不断的优质创新企业作支持,中国的创业板有理由成为世界最成功的创业板之一。同时,我们对创业板未来的完善也有几点建议:其一,监管层的考量重点应是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与未来发展的潜力,应防止只见盈利指标、不见未来成长的旧式判断路数;其二,与其对创业板参与者的准入进行限定,不如进一步强化拟上市企业的风险提示和对保荐机构的风险约束,创业板的活跃需要人气,应当让所有人有机会分享创业板带来的投资机遇,并承担自主投资的风险;其三,创业板的股票发行机制应更加市场化,在风险充分揭示的前提下,应当把价格的决定权赋予市场。

  PE投资:回归企业,忘掉IPO

  中国要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为经济提供持续增长动力,少不了创业板这样的资本利器。从PE行业看,创业板的推动作用也显而易见。

  明星企业的背后往往有着一批默默无闻的PE在鞍前马后地扶持,创业板的设立将使PE特别是VC的退出通道层次丰富,也推动PE们去尝试更加积极的投资策略,大胆投资那些银行看不上、主板和中小板摸不着的创新型企业。PE是创业板的“看门人”和创业企业的“教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引导创业企业走上创业板的作用。因此,暂行办法公布后,各投资机构的热情再度高涨。不仅网上流传多个版本的“首批登陆创业板企业候选名单”,列出150家甚至300家候选公司,而且围绕创业板也再度出现投资机构“抢项目”的情况。这些现象与2000年创业板热潮和过去两年的情况有着几分相似。

  我们不能忘记2000年所谓创业板出台给PE带来的痛苦记忆。以深圳为例,2000年,针对当时即将推出的创业板,深圳市有关部门推荐了首批23家预选企业。很多PE按图索骥对这些“上榜”公司进行投资,不仅投资价格互相攀比,投资方还要挤破脑袋找关系才能投得进去。最终,除了太太药业等五六家公司没有机构投资外,接近80%的预选企业都有机构投资在内。由于看似符合上市条件,企业的成长本质被投资者忽略,加之当时的发行制度约束,很多PE都采用老股转让的方式进行投资,结果,创业板的无限期推迟使很多PE都深陷其中,只有企业的创始人股东套现了。2006年深交所对这23家企业进行了跟踪调研,从调研的结果并结合最近两年的情况看,其中只有不到50%的企业保持了相对的成长性,包括已在国内上市的同洲电子科陆电子、金证科技等6家企业;12家仍在经营,但7家业绩平平;而万德莱已于2004年破产,浔宝网络、经天科技、奥维讯、桑夏民生科技也早已不见了踪影。与此相对应,2001年,仅在深圳就有创投机构100多家,而到2004年,留下来的机构不到50家,真正继续做业务的就更少了。

  2007-2008年,由于国内资本市场红火,几年不见的投资热潮再度出现,这次则是围绕中小板。很多PE机构追逐中小板的Pre-IPO项目,并以券商、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进场,企业准备申报上市材料作为投资标准。热情高涨的机构不仅互相抬高投资价格,而且追求投资速度,压缩或者放弃投资流程。一时间,Pre-IPO项目炙手可热,一听说符合上市条件、准备上市,各路投资人马汇集,不仅有着不做调查就投资的案例,也有着几千万投资额度一夜之间在PE之间分光的故事。而2008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形势的变化,不仅让众多的Pre-IPO项目短期上市不可企及,被投企业自身经营也出现很大的问题。过去两年,大量的资金追逐Pre-IPO投向了造船、矿产、焦炭等项目,一些资金规模1-2亿元的基金甚至只投了2-3个Pre-IPO项目,而当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证券市场出现调整、企业的IPO受阻时,这些PE也和企业一起陷入困境,不少投资机构在一两年后就进入清盘程序。

  暂行办法公布后,市场对创业板上市条件的关注普遍集中在第10条的两套财务指标上,对其他条件尤其是第14条关于持续盈利能力的规定着眼并不多。其实无论主板还是创业板,上市条件和标准是一个体系,而不是简单的几个财务指标。成长性是企业的管理、技术、模式、产品、市场等因素的综合体现,财务指标只是表象,持续成长性才是企业的价值。从主板拟上市公司的情况看,2007年证监会发审委的IPO否决率为24.36%,2008年为17.1%。这些IPO申请被否决的公司,在财务指标上无一例外都符合上市条件,但在其他标准上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问题。从当初的上市热门到后来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说明决定企业长远发展的是其真实的成长能力,而不是可能会上市,单纯依据财务指标是否符合上市条件进行投资没有意义。

  2000年追逐创业板,2007、2008年追逐Pre-IPO,许多人在这两次追逐过程中很受伤。从创业板到中小板,再到如今的创业板,如果PE的投资理念没有改变,只追逐所谓可能上市的项目,以能否上市或符合上市作为投资标准,这种投资还会被市场所抛弃。

  中国的两轮PE热潮都与资本市场相关,本土PE似乎每次都“不差钱”,因为总会有大量的热钱迅速涌入,而每一次热潮过后,都在投资的海滩上留下许多追逐浪潮的裸泳者。我们特别害怕由于创业板的推出又掀起新一轮“PE投资的热潮”,而这种热潮已被历史证明对PE和资本市场都是有害的。

  创业板来了,本土PE也要随之成熟起来,PE投资的本源是挖掘企业价值,激发创业者的创新精神,用自身的专业能力推动企业持续成长。创业板的核心是成长性,PE决定投资与否的标准也是持续成长性而不是IPO概念。IPO是水到渠成的事,企业发展好了,IPO也就顺理成章。创业板没有来时我们为它呼吁,创业板来了,我们要忘掉创业板,忘掉IPO,回归投资的本质,关注并帮助企业成长。只有这样,才会避免“追逐”的伤害,才会最终在创业板上享受收获的喜悦。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