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飞
创业板的推进按部就班,继3月底证监会出台相关文件之后,深交所又于上周末公布了《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征求意见稿。业界估计,首批企业在创业板挂牌上市的时间或在6月间。我们更愿意将已经等待十年的创业板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事件,因为这本是中国这样一个寻求发展支撑的经济体应该有的尝试。但是就当前正值“多事之秋”的市场而言,创业板还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从最直接的影响来看,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挂牌也就意味着IPO的重启。尽管即使100家创业板公司的融资额可能也不会超过一家主板大盘股的再融资,但是其心理作用仍然客观存在。投资者会担心创业板探路之后,封闭多时的主板融资窗口是否会很快重新打开。A股的短期走势似乎永远只关心资金与筹码供应,因此这种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
除此之外,创业板虽然不会对市场产生实质性的“抽血”作用,但是对某些特定品种仍然有“挤出”效应。如果创业板如预想中一样受到当年中小板一样的热炒的话,那么以投机为主的短线资金势必会逐步转向这个市场。而那些绩差股、“壳”概念股和权证一类的衍生品种则会受到冷落。
与此相关的是,创业板带来的制度创新迟早会在主板推行。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退市制度。投资者可能已经对上市公司无休止的停牌和“披星戴帽”习以为常,甚至对净资产亏空了二十多亿元,股价还有四五块的上市公司也只是一笑了之。但是今后创业板的退市将开始动真格,不仅附加了三种退市情形,执行也将更为坚决。尽管是在创业板实行,但这种开风气之先的尝试对整个A股市场都有积极意义。
另一个问题是创业板与流动性充裕之间的关系。流动性助推了A股本轮反弹,甚至是近期全球范围内股市的普涨,并且也是在近阶段推出一个新的IPO市场的有利因素。但是当前数量宽松的货币环境对于创业板短期内当然是皆大欢喜,长期来看却未必。
流动性宽松的负面是资金流向各类资产,进而推高资产价格,却没有真正注入实体经济,从而给经济前景带来隐忧。目前国内能够符合创业板财务条件的拟上市公司,在创新程度上还远不及当年纳斯达克的“新经济”概念。它们大多还是依附于现有的经济链条和已经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能够脱离实体经济大环境、独立潮头的企业少之又少。比如一家给电信设备企业做软件外包的公司,它进入盈利平稳期之后,增长速度就势必与国内的电信行业投资多寡,以及相关主要企业的日子好坏密切相关。简而言之,创业板的发展需要实体经济的大环境向好,如果这个成长型板块的上市公司在过剩流动性之下有了过高的估值,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却不支持这种对未来的透支的话,那么可以想见其风险会有多大。
上面的分析是建立在比较悲观的假设之上。事实上国内经济确实有回暖的迹象,但中国能否率先走出衰退不确定性仍然很多。刚刚结束的春季广交会成交额较去年秋天继续下滑,证明了外部经济环境仍然于我不利。并且各国数量型宽松政策已经到了美国带头滥发钞票的地步,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强烈。创业板诞生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其与市场的互动会十分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