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创业板主角在争论中沉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2日 03:29  证券日报

  □ 何 军

  从1999年中国证券市场有了成立“创业板”这个念头以来,至今已经10个年头了。这10年来,不论国际国内市场如何跌宕起伏,关于创业板的讨论和争论就几乎没有停歇过。关于创业板的问题,也在无数的见仁见智中,慢慢的从“推不推”变成了“何时推”。尤其是从去年两会之后,酝酿多年的创业板俨然已经到了点火发射倒计时的阶段。可是,直至目前正在召开的两会,创业板依旧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由此,也再度引发了人们的各种揣度和猜测,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辟谣和声明。

  从当下股市走势来看,由于目前市道较为低迷,使得新股IPO不得不被迫中止。在这种背景下,尽管两会代表不断呼吁开启创业板,管理层也公开表示创业板绝不会被搁置,仍在等待时机重启,并把开设创业板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一个平台,政策对创业板的期盼之情可以说得上是情之切切。

  回首这10年,关于创业板,人们已经说的太多太多,听的也太多太多。侃侃而谈不厌其烦的论坛峰会不计其数,旁征博引高屋建瓴的文章书籍也是汗牛充栋。但是,不知道是否有人留意过,几乎所有的这些声音都来自券商、学者、律师、媒体以及形形色色的投资机构,而未来创业板的真正主角——那些拥有创新但急需融资的企业,却很少听到他们的声音。那么,为什么这些真正的主角却如此沉默呢?为什么很少见到他们举着自己的创新,高声疾呼:“快点成立创业板吧,我真的很需要钱”呢?

  一个利益链的核心近乎集体失声,相反,却是外围食利者们的摇唇鼓舌,让人们不得不心生疑窦,这样的沉默究竟透露了什么?如果说大凡创业者都是脚踏实地不善言辞的群体,这倒也是一种解释。但是,另一个更容易成立的解释是,不是这个未来的主角甘于沉默,而是这个群体还不太敢接受公众的考评。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的中小企业基本属于“研发型”,而国内中小企业则以“应用型”为主,应用上的“创新”一旦曝光,的确是太容易被复制和超越了。

  尽管创业板尚未推出,但是国家扶持创新的各类政策、力度却一直在加强,而游刃于市场中的VC/PE们也有着无可比拟的眼光和嗅觉,换言之,如果一个成长性企业真正拥有创新,并且这个创新具有社会价值或经济价值的话,那么,从政府、科技园区等方面,他可以得到各项补助或者低息、无息贷款;从市场方面,他可以得到VC/PE们的风险投资和市场经验。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上述手段和路径都要比去创业板上市容易很多。

  对于首批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数量,各路的声音交相混杂。其实,不论是几家还是几十家,创业板的开设并不会马上解决成长企业的融资发展问题。不过,创业板的开设,可以向目前低迷的市场传达出一个积极的信号,即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为了解决目前亟待解决的就业问题,资本市场必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创业板,恰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理解,目前正在创业板大门之外苦候过关的企业因为等待的原因被迫保持沉默,但是,更多的准备去创业板上市的中小企业也应该像两会代表委员一样,勇于发表自己对创业板的见解,而不应该成为创业板争论中的沉默者。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