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创业板 > 聚焦创业板首批上会企业 > 正文
“十·一”后,创业板首批上市企业或将挂牌交易
昨日18时许,业界翘首期待的证监会发审委创业板第1—4次发行审核会议结束,首批7家上会的创业板公司成为“幸运者”,首发申请全部获得中国证监会审核通过,这意味着市场戏称的“创业板七剑客”一只脚已经踏过“挂牌招股”的门槛。如无意外,将于今天“过会”的第二批6家企业也将通过审核,这13家创业板新贵将共同组成创业板开闸的“第一集团军”。
记者获悉,根据上市程序,如果企业能够顺利过会并及时补充会后事项,便会拿到证监会的批文,进入招股阶段。有消息称,管理层最快可能在国庆节前发出批文,那么“十一黄金周”过后,创业板或将迎来第一批挂牌交易的企业。
●投资扫描
投资者开户数量较少
虽然离创业板鸣锣开市的日子越来越近,但是开户情况却不如人意。一位国内某大型券商广州营业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创业板开户方式与主板市场类似,但加入了风险测评和签署风险揭示书等步骤,不过目前前来咨询和申请开通的投资者人数并不很多。
他表示,营业部正在通过短信平台和电话的形式向客户推荐开通创业板,预计随着创业板正式开闸和交易细则的确定,投资者的开户数也会不断增加。
有券商经纪人分析,现在创业板的相关交易规则、程序仍不完善,部分投资者还在考虑观察中;同时,相关部门强调风险提示和教育,使得一部分投资者望而却步;最后,创业板作为全新的市场,目前还没有真正实现交易,投资者还没有从中获利,这也是大多数投资者缺乏参与动力的重要原因。
不过,东莞证券资深策略研究员费小平提醒认为,由于创业板企业盘子较小,其风险主要体现在二级市场的炒作上,仅几千万股的股本很容易引发投机炒作,如果没有十足把握进行风险波动控制的投资者,还是先观望为好。
●市场影响
创业板开通对资金面压力不大
8月份以来,A股市场经历了连续的波动调整,进入9月才重新恢复平静,不少分析人士担心在市场“根基”尚不稳定的情况下推出创业板,是否将对资金面形成“分流”压力?
知名经济学家、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日前曾表示,如果宏观经济政策不发生改变或者出现太大调整,那么市场能够承受的较为理想的创业板规模在100—150家左右,而且以这样的规模,也不用过于担心市场资金的“挤出效应”。
刘纪鹏表示,按照平均每家公司融资2亿元计算,首批上市的创业板企业融资额度只相当于两只大盘股,如果对市场有所影响,那也是心理层面居多。
一些机构投资者也认为,市场对创业板的推出已经有相当程度的预期,且经过较长时间的讨论预热和指数波动,即使市场出现部分资金分流的现象,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冲击。
不过,亦有机构表示,虽然登陆创业板的企业规模都不很大,但是其数量较多,总体来看规模不小,以首批创业板公司计划筹集300多亿元资金的规模估算,未来将会吸引几千亿元资金参与其中,其交易强度可能并不会亚于现在的中小板。
●风险提示
专家建议继续完善保障机制
多位专家认为,创业板的推出是对我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也是对中小企业成长的支持,但风险必须警惕,相关制度建设必须完备,市场才能更加完善。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创业板十年磨出一剑,磨出最利的剑锋,应该是相对完善的制度建设。”她强调创业板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中介公司和投资者行为规范等方面的风险提示和监管,“创业板的制度建设安排中强调了上市公司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和退市的相关条款,上市公司只生不死的历史在创业板上真正画上了句号,这对完善上市公司的监管体系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也建议,创业板设立和发展,需要满足多个条件,第一,要大幅度提高创业板的门槛,上市门槛太低则导致市场鱼龙混杂,让投资者承担了企业早期的不确定风险;第二,一定要对控股股东减持行为实行严格核准,一方面延长减持期限,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将主板市场的事后披露制度改为事前公告制度,让投资者足够警惕;第三,可以建立迅速退市机制,只要发现控股股东有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或者虚假披露等违规行为,上市公司立即退市,并且杜绝留下“壳资源”反复重组转借。本报记者杨小亮
链接
四大板块个股或受益创业板IPO
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康认为,创业板IPO,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服务四大行业的个股将受益。
149家已受理企业中,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服务等行业,占比约为68%。其中,电子信息占比为37%,新材料占比12%,生物医药占比10%,现代服务占比9%。从近期市场表现看,跟以上四大行业相关的主板个股已经开始有异动了,生物医药板块因为甲型HN1流感疫苗等相关因素走势最强,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等行业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他表示,以上投资热点将是中长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