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创业板 > 中国创业板大幕正式开启 > 正文
■ 本报记者 贾丽娟
创业板——这3个字已经让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盼望了太久。如今,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热情高涨。而在其改制过程中,评估行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尽管这是一个不小的市场,但在评估行业当中,许多人对此都非常谨慎。
无形资产评估难题待解
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资产评估的过程中,无形资产是让人颇为头疼的一块内容。
“对于创业板来说,期望在此上市的很多中小企业都属于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账外资产的认定也比较难。”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副院长刘玉平对《中国会计报》记者说。
刘玉平表示,无形资产有其不确定性,而且风险很高,资产评估方法的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一般来说,资产评估方法主要有3种: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而自2004年起,按照相关规定,评估师可以自行选择评估方法。这样,就会出现不同的评估结果。
刘玉平介绍说,假若使用成本法评估企业价值,资产不仅包括账面资产,还包括未计入资产负债表的账外资产,而账外资产的界定则是评估中面临的难题。假若使用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以企业产出决定企业价值,可以省略资产界定的困难。如果采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应该特别重视资产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其账面资产可能很少,但收益率高,风险也高,这是在评估时需要予以关注的问题。
“创业板的细则中,很多内容涉及到专有技术,那么这种技术潜力如何、怎样量化,就是评估机构要做的。而无形资产的评估,正是我们遇到的难点。关键是对技术带来预期收益的测算,非常难。”中锋资产评估公司董事长张梅说。“成熟专利可以量化,而对于新技术的评估,不同的评估师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评估师来说,这就是风险,也是他们目前所困惑的。”
关于商誉的争议
商誉的测算也是难题之一。
“在股份转让的会计处理中,企业的总价值超出有形资产的部分,即是商誉,商誉无法单独量化。”张梅说。
在张梅看来,对不同的企业来说,无形资产的含量及其潜在价值,都不是商誉所能解释的。比如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含量、生产能力以及“人”潜在的价值,都不能称为商誉。商誉是经营过程当中产生的获利能力,而不是技术含量创造的。对于老字号而言商誉就更为确切,高新企业、IT企业的商誉就不好量化了。“只能说存在一个差额,而这个是否称作商誉,还有待商榷。”
更何况,商誉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在涉及到股权购买的账务处理时,才会涉及到商誉的增值减值。“商誉可以入账的情况,仅仅是在股权购买过程中,购买的价值与实际的价值有差异的情况。”张梅说。
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
风险和评估收入的不对称,也是评估界人士烦恼的问题之一。
“从风险角度考虑,我们现在只做自己能把握的、已经有了明显获利表现的企业——规模虽然没有达到主板要求,但是有效益,只是需要注入资产来帮助其扩大再生产或者寻找新的增长点;对于那些还处在前期研发阶段、未来市场不可预知、完全需要靠外部资金注入来支持的企业,我们就会考虑是否受理。虽然后者似乎更有‘创业’的味道,但毕竟风险太大。”张梅对记者表示。“创业板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尝试,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在张梅看来,“黑马”固然可贵,比如初创期的微软,当时几乎没有人能理解这种技术。但是如果看走了眼,企业上市之后,产品得不到认同,不能盈利甚至最终退市,那风险就太大了。
张梅介绍说,一般目前评估的收费标准是按评估值来计算的,但创业板的风险如此之高,收费标准并没有提高(没有考虑其风险),同时却可能要承担不小的责任。“从目前的要求我们理解,我们的责任是对评估对象在评估基准日时的市场价值的评估。企业最终上市之后,一旦出现问题,中介机构和证监会的责任究竟应该怎样分担?这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目前评估公司的业务,仅仅是在上市公司设立阶段,而企业什么时候能够上市,则是另外的事了。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将上市企业招股说明书中的评估报告,往往是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前的报告,而时至招股日,情况可能早已发生变化。
在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定价,是财务顾问根据一定的模型计算出来,招股说明书中是咨询性的定价,而评估的价格则与此有一个差额。“在很多人看来,上市招股说明书中评估报告不重要,审计报告才重要,这对于创业板企业来讲是不能完全反映其真实情况的。”张梅说。
“创业板的企业如何进行评估,出具何时的报告,规则如何确定,是需要学界及业界进行讨论的。”张梅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