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学生距创业板还有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8日 08:29  深圳商报

  本报记者 陈姝 黄炎

  “我们非常关注创业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商学院在读双硕士倪军日前在采访中向记者表示,虽然创业板是一个新兴事物,在起步阶段将会有诸多限制,但相信经过5至10年必将形成一定规模,并很有可能发展成多数大学生创业的融资平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深圳在校的大学生中,类似倪军这种开始通过不同途径尝试经商或者创业的案例并不鲜见。而在学生创业的过程中,除了缺乏经验和社会资源,最大的阻力仍是融资渠道。尽管如此,不少大学生创业者在采访中仍纷纷表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设定的“门槛”相对学生创业而言相对偏高。

  但与此同时,来自本土风险投资的声音却是,学生创业应更多依靠天使投资。而不少资深创投人士近期也指出,中国本土投资初创期以及早期项目的天使投资和母基金的缺失,仍是制约本土创新力量崛起的重要瓶颈。

  依托创业板并不现实?

  资料显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对发行人的财务状况要求是“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五百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三千万元”。

  对于即将推出的创业板的“门槛”,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金融系学生谢长斌在采访中透露,他和自己所在院系的学生都对创业板寄予希望。“它的进入门槛比主板低,这就为广大中小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融资渠道。”谢长斌解释道。

  但相对广大中小企业企业而言,白手起家的学生创业群体却表现得并不乐观。

  “尽管创业板门槛比主板低,但对大学生来说还是有相当距离。”虽然看好创业板的长期发展,倪军仍坚持认为,目前大学生创业走创业板融资的道路并不现实,除非在毕业阶段就有非常成熟和新颖的项目,又在创业前期找到了“天使投资人”,企业实现稳定发展后才有可能考虑创业板这一途径,但这种情况少之又少。

  “大学生通过创业板融资目前看来并不现实!”中山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罗坚秋在采访中更斩钉截铁地说道。也有创业学生表示,全球最成功的创业板市场——纳斯达克一定程度上依托了美国硅谷较为成熟的大学生创业文化,并且有风投机构关注创业的大学生群体,但国内目前并不具备上述条件。

  学生创业或“退二进一”

  尽管如此,不少创业者并未止步于创业板上市的高门槛,而仍是将较多的注意力放在模式和技术创新,以及初创项目与风险投资的对接上。

  对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中的细则已烂熟于心的罗坚秋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今年即将毕业的他学的是软件工程,目前一边准备毕业论文,一边还在国内某大型IT企业实习。而平时喜爱《赢在中国》等创业类节目的他已经对未来的创业之路作出了仔细的规划。

  “大学生创业最缺少的是资金和人际关系方面积累,所以工作一段时间再创业会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公司成立后至少要用3到5年,才有可能达到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要求。”罗坚秋在谈到他最现实的选择时说道。

  “大学生在创业初期仍然会通过寻找风投解决资金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张川表示。张川去年通过参加“神舟电脑大学生创业团队计划”脱颖而出,成为神舟电脑大学城专卖店的总经理,除此之外,他还盘下了哈工大1920超市的经营权。

  张川告诉记者,去年创业以来,神舟电脑提供了总额为5万元“申请使用”资金,主要用于专卖店装修等方面,为了维持两间店面的日常运作,他先后从数十位亲戚朋友那里借了五六万的资金。虽然目前两间店运作顺利,每月也有盈利,但收回成本仍有一段时间,资金周转略显吃力。从事新材料研究的张川希望在毕业后自己创业,将目前的研究成果产业化。但他表示,在校大学生创业较多的是“一半在高校、一半在社会”,即使毕业后走上“白手起家”的道路,也要等到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才能考虑上市融资。

    相关专题:

    聚焦创业板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