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记者 况玉清) “资金置换”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创业板公司所青睐。截至昨日,已经有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发布了“资金置换”类相关公告,占全部上市公司的1/4。在监管层的高压下,创业板上市公司变相挪用募集资金的行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昨日,上海佳豪发布独立董事意见称,公司将用募集资金置换9月30日前已投入主业项目的自筹资金,置换额度为1216.24万元。同时,公司还拟将超募资金中的7011万元用于海洋工程二期建设,5000万元用于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其余超募资金8218.54万元将用于后续主业投资。和上述意见同时发出的还有其保荐人国元证券对上述“意见”的同意决定。
在上海佳豪之前,已经有6家公司发布了类似的“资金置换”公告和意见。它们分别是红日药业、华测检测、莱美药业、华谊兄弟、硅宝科技和亿纬锂能。其中,亿纬锂能、华谊兄弟和上海佳豪等三家公司目前还只是发布了资金置换的独立董事意见及各自的保荐人支持意见,而剩下的三家企业则正式发布了置换公告。6家企业中“资金置换”额度最大的华谊兄弟拟置换18684万元,额度最小的硅宝科技为236万元。
其实早在亿纬锂能发布创业板第一份“资金置换”意见之时,本报就曾明确对创业板公司变相挪用募集资金的嫌疑提出过明确质疑(详见本报11月4日头版《创业板超募资金现变相挪用苗头》)。
除了“资金置换”之外,记者查阅创业板历史公告发现,还有更多的公司部分透露了超募资金使用计划,像上海佳豪一样,发布相关公告的几乎所有创业板公司,都存在着计划募集资金尚未投资到位,即先迫不及待地将超募资金派上用场的行为。
“换来换去,钱又不会凭空多出一分来,但为什么要换,上市公司显然是在打自己的算盘,不会去做无用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指出,由于证监会有明确要求,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只能按照招股说明书使用,不得挪做他用,而对上市公司自筹资金使用范围则没有任何约束。因此,“资金置换”后,虽不会凭空多出一分钱来,但企业原来的募集资金摇身变成了自筹资金,这相当于通过置换解除了监管层对募集资金的监管限制,使得企业可以用置换后的资金去做原先不允许做的事情。
按照业内一般认为,超募资金应于计划募集资金落实明确后,再做投资决定。但目前来看,创业板企业显然在计划募集资金尚未投资落实到位前,就预先将超募资金投入主业,对于这种做法,上述业内人士强调,由于目前证监会已经为创业板设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而且此前证监会也明确规定:创业板超募资金只能用于主业投资,且必须设立专用账户加强监管,因此,相对于计划募集资金而言,超募资金将更受监管层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想要打这笔钱(超募资金)的主意,显然难度不小,而如果企业优先将这笔钱投入主业运营,就能省出一大笔计划募集资金出来,然后上市公司又可以搬出上述类似‘资金置换’等偷梁换柱之伎俩,将原来的募集资金解套……”该业内人士分析道。
根据以往的经验,一些上市公司往往将闲置资金用于盖豪华办公楼,甚至是投资高风险的创投项目,更有不少上市公司拿股东的钱炒股、炒房地产或进行委托理财等活动,前不久受证监会查处的五粮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严重侵害了股东利益。如果用募集资金去投资上述活动,显然是监管层所明令禁止的,但是一旦上市公司进行上述“资金置换”,原来的“募集资金”也就可以以“自筹资金”的名义,堂而皇之地“自由活动”了。
除此以外,一些企业还大量动用原计划投资主业的自筹资金进行其他投资活动,然后再用募集资金等专项资金去弥补由此造成的主业投资缺口,同样也达到了变相挪用募集资金的目的。
这种情况在上市公司里并不鲜见。之前就曾有些上市公司把原本该投资主业的专项资金用于炒股,然后又以主营业务投资缺口为由向银行举债,使得银行信贷大量地变相流入股市。凡此种种,通过上市公司各种“巧妙的运作”,包括募集资金在内的各种专项资金往往被上市公司变相挪用。
“上市公司之所以能通过这些类似洗钱的过程,达到变相挪用募集资金的目的,往往在于监管层只进行形式上的监管而不重事实行为,才让上市公司有空可钻。”上述业内人士认为,要杜绝这种现象,监管层必须得把目光从“形式”转移到“内容(或者说事实)”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