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中小企业培育委员会委员揭秘
栗新宏/文
在集体兴奋、高潮之后,创业板陷入了一跌绵绵无绝期的尴尬境地,谁在制造疯狂?谁在吞噬“见光死”的苦果?高定价的背后,投行们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秘密?
正如多数人的预测,创业板在短暂疯狂后陷入低迷。
10月30日,创业板开盘当天即呈现过山车式的暴涨暴跌,盘中一度出现了全部涨幅都超过100%的情景。大喜过后是大悲,除了金亚科技(300028),其他27家公司的收盘价同最高价相比,平均下降的幅度为29.41%。次日,更出现大面积的跌停。两天过后,截至11月4日,28家创业板公司总市值已降至1220.13亿元,短短两个交易日179亿元灰飞烟灭。已有16家公司的收盘价跌破了上市首日开盘价,其中6家公司股价创出新低,在二级市场买入创业板股票的投资者几乎无一获利。
从28家公司的盈利水平和成长性来说,市场更多参与者支持75倍的市盈率。然而盘中却达到了140至150倍的市盈率,这已经是非理性的体现,很容易让人想到香港创业板推出时热炒,随后是长久的低迷走势。
那么,出现这种暴涨暴跌的原因究竟何在?相关上市公司如何合理定位,其未来的增长空间怎样?而这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产生、定价过程以及创业板的定位和监管体制密切相关。在创业板上市首周,《证券市场周刊》带着诸多疑问,专访创业板申报前三强的平安证券总裁、证监会重大重组委员会委员、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培育委员会委员薛荣年。
《证券市场周刊》:创业板开盘之后28家上市公司出现过山车式的走势原因何在?发行价定价是否合理?
薛荣年:无论从新股发行定价还是首日开盘后的走势来看,的确定价有些偏高,但这其中有些必然的原因:首先从供求关系而言,28家难以满足目前市场青睐创业板公司巨大的资金需求;二是目前国内市场投资资金有炒新的传统,加之创业板有政府强力支持的良好预期;三是经济恢复的背景使投资机构对于企业的盈利增长有更好的预期。
之所以会出现过山车式的走势,并非是定价过高单方面原因,而是目前新股发行制度的综合反映,根源在于新股的定价过程、模式以及市场投资氛围。
《证券市场周刊》:作为保荐人,从接触一家创业板到上市大约经历多长时间?定价过程和模式是什么?
薛荣年:平安证券主承销的两家创业板公司为华测检测(300012)和爱尔眼科(300015),前者为2008年完成改制,后者为2007年完成改制,从接受项目到上市都经历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发行价定价是在发布招股说明书3日内,由承销商通知相关投资机构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三点进行路演,最终由各家投资机构书面递交定价报告。其中,机构对爱尔眼科的定价区间为20元—40元,华测检测定价区间是19—38元之间,最终平安证券按覆盖60%的机构出价原则,分别确定28元和25.78元的发行价。
《证券市场周刊》:据公开信息,创业板28只股票的首日交易中,机构投资者累计买入1142.95万股,占市场比例为2.63%。25.26万户个人投资者参与买入,合计买入4.23亿股。其中买入股数在5万股以下的户数占比99.56%,买入股数占比86.31%。从首日成交来看,有中小散户为创业板投资风险买单的迹象,出现如此现象,原因何在?
薛荣年:这其实从根本上反映了目前的新股发行体制还有待完善。从科学合理的角度讲,参与定价与参与买卖的资金应该是同一个群体,但目前发行制度要求,参与一级市场定价是符合相关条件的机构投资者。而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一二级市场差价明显,使得存在一个专门只做一级市场定价和申购的资金群体,他们不同于参与二级市场买卖的群体,并不关心定价是否合理,只要二级市场有人接盘,定价高低与自身并无关系。而且,目前的发行制度是“高报可低买,低报不可高买”,即报价高出最终定价,可有权参与购买。如果报价低于最终定价,就失去购买的权力。二级市场的中小散户,由于无法在一级市场获得公司股票,只能参与二级市场,追高既有不理性的成份,也是无耐之举。
《证券市场周刊》:我们注意到几只创业板股票当天表现出较高的换手率,全天换手率都达到了流通盘的80%、90%以上,是否显示资金操控迹象?可能是什么人在操纵股价?
薛荣年:首日出现的高换手率,应该表现出明显的操控痕迹,这其实反映出目前存在另一个资金群体,即“炒新”资金群体。这类群体可能参与一级市场的定价和网下申购,也可能并没参与,但他们利用创业板这个稀缺资源、二级市场“炒新”传统和中小散户从众的心理,上市首日介入,在短线获利之后,迅速出货。公募基金、保险资金等专业大型机构由于严格的监管,参与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民间的私募机构参与。监管者之所以认可较高的发行定价,其实希望通过缩小一二级市场的差价,杜绝这种“炒新”现象的发生,但消除这一现象需要一个过程。
《证券市场周刊》:据本刊了解,一批在中小板排队排不上的企业都把目标转向了创业板。如广东佳隆、青岛赛轮、金字火腿、胜景山河、三川水表。而首批审报的108家企业,大多为传统企业,且2000年之后成立的只有35家,反观近期在中小板上市的福建圣农、奥飞动漫、世联地产、星期六鞋业、汉王科技等更符合“两高六新”创业板的要求,那么创业板与目前的中小板企业在资质、产业方向方面,如何界定?
薛荣年:从目前申报创业板的企业来看,的确存在这种现象,因此,对于事实上是属于中小板的公司,已经历过高速成长期,价格应该按中小企业的定位,不能按创业期高速增长的企业定位,所以目前上市的28家创业板公司,价格走势分化是必然的,需要投资者进行判断。创业板未来发展定位还是比较明确的,即符合“两高六新”,并非是中小板。
《证券市场周刊》:目前首批推出的28家创业板公司是否可以代表未来创业板公司的标准?未来选择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资质较之首批28家企业的标准是否会有所降低?从保荐人的角度选择创业板企业的标准是什么?
薛荣年:28家公司应该可以反映未来创业板上市的标准,从目前了解到的已经向证监会审报的200多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情况来看,资质并不比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差,因此近期一段时间,不会出现资质降低的情况。
作为保荐人选择创业板的企业,应该立足于如下四点:一是成长性,即上市前后一年净利润都要保持30%上以上的增长幅度;二是商业模式要具有创新性,如果是制造业,应该是以高新技术推动的制造业,生产过程应突出设计,具有个性化;三是企业一般成立5至6年左右,业务模式相对成熟,但仍应处于创业高速增长期;四是轻资产企业。
《证券市场周刊》:与承销主板上市公司相比,创业板保荐人所得承销费和承担的责任是否有所区别?是否同上市公司在市值目标方面有所约定?是否如很多分析人士认为,目前的创业板公司股价未来会有20%至30%,甚至一半的下跌空间?
薛荣年:创业板公司IPO所提承销费与承销主板上市公司对应融资比例相同,也具有相同的责任。如相应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出现不实或存在欺诈行为,保荐人都承担连带责任。一个硬性指标是,如果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市当年出现业绩大幅下降,保荐人都要接受处罚,如果当年亏损,保荐人要暂停保荐资格。但绝对没有同上市公司在市值方面有所约定。
对于首批上市创业板公司,发审委审核时有一个硬性的指标,即2009年同比业绩增长不低于30%,动态而言,目前的定价没有直观表现得那么高。创业板作为新生事物和稀缺资源,一段时间高定位应该也是合理的,不能与目前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类比。在创业板推出一段时间之后,与主板的定价进行类比是合理的,但目前还不是时候。因此,高定价可能持续一段时间,短时间可能会下跌一些;随着“炒新”族的退出,价格会趋于理性,可能有所回落,但出现20%至30%,甚至一半下跌空间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