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本报记者致电多位来京申报创业板项目的保荐代表人获悉,其多数已离京着手准备尽职调查底稿,等下一阶段的上交材料。
当日已无上报企业,因首日申报企业无时间先后顺序,故需要上报的企业均会赶在首日申报完毕。
根据证监会提供的数字,7月26日申报第一天,共38家保荐机构申报108家企业创业板发行和上市申请。
据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申报五日内,即本周五将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首日申报的企业将面对三种结果:一是准予受理,转至相关部门进行实质性审核;二是需要补证,30个工作日为限;三是不符合现有规定的,不予受理。
值得注意的是,申报材料的质量将直接决定其是否被受理。此前,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曾在对中介机构的培训会上明确要求,申报材料要“保质保量”,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往后排,以“保证好公司尽快发审”。
也就是说,对首日申报材料的审查将从严,存在瑕疵的或不予受理。
本报记者当日在受理现场了解到,已有申报出现瑕疵的情况,某企业的“发行人介绍信”开具日期是2007年,被受理人员认为“太不严肃”。
行政许可三环节
实际上,申报材料只是创业板企业发行审核链条中的小环节,即材料接收,并不代表证监会已受理其申请。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证监会行政许可项目的受理,从2004年实行新体制,即“行政许可的受理和审理分离体制”。
受理是办公厅受理处负责,该处由办公厅、审核部门共同组成,其职能是接收申请材料,其认为可以受理的,就转到相应业务部门审核、审理。
权威数据显示,目前,证监会共50多项行政许可,分别涉及发行部、上市部、机构部、基金部、期货部、国际部、会计部,以及最近成立的创业板发行审核办公室。
按照行政许可流程,一项行政许可共分三块:受理、审核、决定。
“受理是许可人向证监会提出申请,证监会接收,文件的齐备性达到要求之后,进入实质审理,要符合证券法的条件,符合某一个行政许可的具体条件,定性定量条件都符合,做出许可决定,发业务许可。”该负责人说。
此外,对一些比较复杂的产品或项目,比如IPO、增发、公司债、重组等,所需文件对公司要求和判断比较高,专门的审核委员会要做出表决,再进入决定程序。
对于创业板发审,7月26日进行的是受理过程中的“小程序”,叫材料接收。按规定,五日之内,即到本周末,证监会必须做出对首日申报企业是否受理的决定。
还有一种情况是,需要补证材料,即需要对某种情形做出特殊说明的,比如审核部门在审核过程中发现,某企业按行业普遍要求无法对其今后业绩做出实质判断,就给企业一个补证的机会,30日内补齐。
“过去(主板)IPO,受理是绝大多数,有个别的需要补证,受理完之后,公司审核材料转到业务部门审核,审核后还有一个程序——反馈。由办公厅受理处通知企业。”前述负责人说。
实际上,受理处起统一管理的作用,所有项目要经该处盖章后最终回到申请人手上。
有瑕疵或不被受理
108家企业的“批量”申报将直接挑战受理部门的工作强度。按照姚刚的说法,“别说内容,就这堆纸处理起来也要花几天时间”。
谁将在本轮“选秀”中优先胜出,进入下一环节,本周五将见分晓。
种种迹象显示,此次是否受理的审理或将从严,一些“低水平”的瑕疵或将直接影响企业申请是否被受理。1
姚刚在此前专门针对中介机构的培训中对保荐机构提出要求:对申报项目进行筛选,第一项是“特别低水平的要求”,即申报材料的保质保量。
“应该有的都有了吗?别糊弄我,(比如)还差一个土地的东西没弄,先抢一位置再说。”姚刚在培训会上说,“我们有申报材料必备条款,一旦发现问题,对不起,您这公司就稍微往后排,得保证好公司尽快发审。”
一位当日申报材料的保荐代表人表示,开培训会的7月14日,公司才开始实际准备要报送的材料,不到两周的时间“实在太紧了”,同时要多方面进行,比如会计师、律师要出具意见,地方政府要出介绍信等。
“出具意见不是写个东西、盖个章就完了,要对企业的状况进行实质性分析后才能做出,现在对违规等情况的处罚非常严厉,不敢掉以轻心。”前述保荐代表人说,其申报企业的材料是7月26日上午才打印完毕。
东吴证券投资部总监余焕表示,最近公司同事都在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地干,争取把储备最好的企业报上来,通过审核推到市场。”
如此大的工作强度下,出现材料遗漏、瑕疵等情况似乎在所难免,难怪一位证监会工作人员看着忙碌的受理人员说,“这么多企业,不一定都能进入到下一个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