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南
——专访中国高技术企业发展评价中心骆茹敏主任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资本市场是生存的必须、发展的必须。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创业板对接的工作进程中,学界与媒界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建议科技管理部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接创业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与宣传。
建议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关于对接资本市场的专业部门。
骆茹敏,女,汉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60年毕业于苏联哈尔科夫农学院(现校名为乌克兰国立哈尔科夫农业大学)。曾在中国科技情报所国外部做科技情报研究工作,并先后担任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政策局负责人、国家统计局科技统计司司长、中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兼理事会秘书长等职。现任中国高技术企业发展评价中心主任、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等职。1994年发起创办并主编《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至今,现任该刊名誉社长。参与1976年科学大会的长远规划编著,参加若干课题研究,其中有多项获奖,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著数十篇。
□
4月17日上午的北京天气闷热,而三环路上亦步亦趋的车流更颠覆着记者的时间观念,匆匆赶到六里桥的国统宾馆时已近10时,比与骆茹敏主任约定的时间足足晚了40分钟。
而当骆茹敏主任热情的迎接怀揣歉意的记者时,那份和蔼,那份谦逊使人如沐春风。朴素大方的衣着与那沉甸甸的简历背后是一位阅历丰富却仍孜孜不倦的科技工作者形象,令人肃然起敬。
《证券日报》记者:骆主任您好,前不久十年磨一剑的创业板终于破茧化蝶,创业板将服务于高新技术企业这一群体,作为一位科技工作者,您是如何看待创业板的?
骆茹敏:关于创业板的议论已有十年之久,因此,在今天即将真实面对它的时候确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慨。中国的高技术产业来自于863计划的成果转化,从高技术产业肩负的历史责任来看,其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二是用先进技术改进成熟产业。
众所周知,高技术产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最离不开的是资金支持,没有资金支持再好的项目与设想都只能是画饼充饥。柳传志先生曾经讲过,企业的任务就是把技术变成产品,这个论断十分精辟,只有高技术成为产品才能进入市场,才能形成经济能力。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又十分有限,适应这个环境的唯一出路就是进入资本市场。所以我认为,对于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讲,创业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中服务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一层,是他们生存的必须、发展的必须。
《证券日报》记者:创业板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助推作用不言而喻,创业板对于我国创新型经济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创业板在我国毕竟尚属新生事物,您认为在进行高新技术企业与创业板对接的工作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意什么?
骆茹敏:创业板带来的大好形势如何利用的确是关键。首先,作为创业板的管理者们应该加强监管积累经验,创造一个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而如果想要彻底摆脱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创业板你是你我是我的局面,追求完美融合。在这个问题上的主要责任应该落在学术界和媒体的肩上。
在为高技术产业服务的工作过程中我了解到,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对金融、对资本市场是极其陌生的,对创业板与资本市场不了解、不会用,甚至是排斥的思想普遍存在。既然我们想要使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创业板融合,就只有双方都伸出手来才能实现。因此学术界与媒体现在就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与企业一起研究学习资本市场知识,通过发布案例等手段,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创业板、资本市场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而作为一个不想停留在小商贩层次的科技型企业家而言,金融知识是企业家全面素质中的重要层面,金融应该成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企业家必须认真的、冷静的进入资本市场。
《证券日报》记者:作为专业的财经媒体,我们也意识到自身的责任重大,我们有信心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宣传工作。最后,希望您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板之路提些建议?
骆茹敏:我希望每一位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家都要正确看待自己,不能再在科学家的身份上停滞不前,而是应该有学习和掌握金融知识的决心,有一天达到充分利用和凌驾资本市场的目的。在这样的大好环境之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部门设置中设立有关金融、资本市场的管理部门,因地制宜的开展对接创业板工作。
在外因方面,我希望作为科技部等管理部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与学术界和媒体一起为企业家们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最后,我预祝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借助创业板的东风,为我国经济发展再立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