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一凡
“我们是按照美国上市的架构做的,但现在想在国内上市,创业板是个很好的选择。”华亚微电子CEO张飚告诉CBN记者,由于公司的市场都在国内,国内上市对未来业务开拓会更有帮助。
2001年张飚从硅谷回国,在上海张江高新科技园区创办了华亚微电子有限公司(下称“华亚微”),创业之初选择了以传统电视的模拟图像芯片为突破口。
依靠1200万美元的投资开始创业,2004年华亚微实现盈利,现在他们已经在液晶电视的数字图像芯片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前不久直播卫星机顶盒政府招标中又抢得部分MPEGⅡ解码市场份额。
找到切入口,先活下来
华亚微2002年2月就迎来了怡和创投200万美元的第一轮投资,但视频处理技术的研究耗资巨大,很快又不得不“四处筹钱”。
2003年,华亚微一边推销他们自主研发的第一批芯片,一边与潜在投资者们开始一轮又一轮的谈判,“非典”疫情差点阻断了开拓市场的第一步,但当年10月形势出现逆转:长虹接下了华亚微第一单。
2004年年底,华亚微实现了盈利,耗时一年多的谈判终于敲定。成为创投和凯雷主投,怡和创投继续跟投,总共投资了约1000万美元,这一轮融资也确定了华亚微日后海外上市的路线。从2005年到2007年,华亚微每年的平均销售增长率超过100%,先后形成了10大核心技术,申请国内外专利47项,其中国内授权专利15项,国外授权专利12项。
本以为海外上市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日益严峻的信贷收缩终于演变成金融危机,华亚微被迫搁置了海外上市的计划。2007年底,华亚微开始了第三次融资,这一次引进的是国资背景的张江汉世纪基金,以及浦东科委旗下的慧眼投资,两者各投了2000多万元人民币。
“我们完成第三轮融资,主要是为了公司在国内上市。”张飚说。对于华亚微倾向在国内上市的原因,张飚表示,目前国内的集成电路企业很多,但规模都很小,已经到了需要把这些小企业整合起来的时候。只有大家技术互补,才能对付国外大的竞争对手。但如果都是非上市公司,合并就非常困难。上市后整合产业比较容易。
对于这一段经历,汉世纪在尽职调查后的一个评价是:华亚微的高层管理团队在技术经验和公司运作经验上,都可以为公司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抓住新商机,站稳脚跟
事实上,在模拟电视芯片稳定销售额的支撑下,华亚微早就看到了市场上高清电视的崛起,及时转向数字电视芯片。凭借在模拟电视芯片领域建立的客户资源和产业化经验,这一转型非常成功,华亚微已经在液晶电视这一正在兴起的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上海市集成电路(IC)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华亚微2008年总销售额为2.1亿元,基本维持了2007年的销售水平,在上海同行业内销售额位居第四。前三名依次为展讯通信、上海华虹集成电路和复旦微电子,销售额分别约为7亿元、5.2亿元和2.88亿元。
“今年的数字电视芯片市场有两个热点。”张飚说,一个是更高集成度的解决方案;另一个是数字电视解调解码一体化。
目前,华亚微的产品领域集中在CRT电视机、中小尺寸液晶车载电视、移动DVD图像芯片上。
“我们到现在还是海外上市的架构,而且还是一个轻公司,没有厂区,没有什么固定资产;我们采用的是晶圆代工模式,即设计好后由晶圆厂加工生产。”张飚说。
不过,券商们却并不担心这些,在张江专门为园区企业举行的创业板融资会议上,记者看到,多家券商围着张飚,询问有关公司接受上市辅导进程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