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与“泛长三角”的资本市场分工与合作中,合肥如何分工、定位?该有怎样的作为?近日,12名来自各地各界的经济专家、学者与合肥市各有关部门共聚一堂,运用专业知识,结合合肥的实际与各地经验,对这些命题进行了研讨。
跳出单纯地理概念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石磊认为,合肥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承接东西区域,是“东西衔接的先锋”。应考虑“经济地理”,而不是单纯的空间地理。应跳出合肥这个单纯的地理概念,真正着眼于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同时,在金融危机中,吸取上海、珠三角的教训,使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建成区域金融中心
人行合肥中心支行行长刘伟建建议,把合肥建设成区域金融中心。同时充分利用合肥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源优势,提供与金融相关的外包服务。
合肥应加强组织领导,请专家参加分析策划,找出合肥明确的发展路径。建议科学规划引导,形成金融专属区,在集聚效应的同时,进一步发挥辐射效应。
有效引进“海龟”
安徽省社科院院长韦伟说,目前安徽高校对经济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比还是相对滞后。针对海外人才的引进方面,不一定要“高薪聘请”,关键要注重“有效”二字。可针对海外人才自身需求,找出如采取短期聘请等灵活方式,满足对方与自身各方需求。
加强培养上市资源
安徽证监局副局长罗红生认为,合肥要利用上市公司这一平台,在通过融资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做足“文章”。目前合肥市市属上市公司仅8家,应加强对上市资源的培养。合肥中小企业、创新企业资源非常丰富,在对接“创业板”方面很有优势。
罗红生同时建议,除利用本土资源外,还应利用好上海这一重要的资本市场、金融中心。
要有管用的人才
安徽省政府金融办副主任何昌顺认为,在坚定信心地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同时,合肥领头的主导产业要将眼光放向资本市场。同时,金融人才队伍要打造“管用的人才”,并将人才从金融机构拓展至实体经济中,才能更大地发挥人才作用。
为中小企业增信
安徽省担保集团副总经理邓寿安建议,利用政府的信用、现有的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提供帮助,以增加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对于扶持中小企业的专项资金,不要“撒胡椒面”,而是将其进行整合,可注入融资平台,作为风险补偿金,鼓励银行放心进行贷款。
·周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