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田立:中国金融安全比抄底华尔街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7日 10:24  东方早报

  田立 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 副教授

  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和一大批华尔街金融机构的岌岌可危,全球都掀起了一股抄底热——抄华尔街的底!日本人下手最快,三菱UFJ集团抢先(9月22日)收购了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20%的股份,同一天,日本最大券商野村证券公司证实,已经击败其他竞争对手,赢得申请破产保护的美国雷曼兄弟公司亚洲地区业务。美国人自己也没闲着,9月24日,股神巴菲特就收购了华尔街昔日巨头中硕果仅存的高盛公司价值50亿美元的公司股票,使人们确信,价值投资的机会真的来了。国内也有些人坐不住了,纷纷抛出抄底论。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日前就表示,中国的金融机构应该抓住时机“入主华尔街”。华尔街这回看来是只能“任人宰割”了,那么现在真是我们抢得头彩的好机会了吗?我看还是谨慎为上。

  抄底的动机是什么呢?是为了获取落魄的金融巨头们的资产吗?不妥!这些昔日巨头们的资产在金融危机的阴霾里的确大幅缩水了,价格也的确便宜了,但是,这些资产的预期价值果真能值回当前的价格吗?太值得怀疑了。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在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些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究竟如何,信息是否已经透明?很值得怀疑。一艘豪华游轮即将沉没,头等舱就是安全的?二是即使资产的质量当前是好的,随着危机的不断发展,一段时间以后的资产价值还能所剩几何?也值得怀疑。所以,如果抄底是冲着人家的资产去的,我担心凶多吉少。

  是像某些专家说的“为了抢占市场”吗?过去这些巨头风头正劲时,客户们的确趋之若鹜,因为人家有实力。如今大树将倾,猢狲安能寄居?发生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退保事件已经说明了这个道理,想通过收购擒现成的,恐怕太一厢情愿了吧。其实,即使不通过收购,那些已经“失控”的市场也可以抢夺,关键是看你有没有这个实力。昔日那些巨头们也不是靠着名声才大行其道的,如今他们倒台了,正是新兴实力派登上舞台的好时机,问题是你得展现出足够的实力来。

  是为了获得华尔街经验与阅历吗?这倒是应该鼓励的。但经验与阅历不存在于金融机构的形式上,而是包藏在人的头脑中。说到这儿,我想起二战结束时美苏两国发生在德国的故事。苏联人由于饱受法西斯德国的蹂躏,因而仇深恨大,斯大林一纸令下,攻城部队立即变身工程部队,所到之处,每一座尚有价值的工厂全都寸铁不留——一律运回苏联。而美国人的眼光似乎远大许多,虽然也是大动干戈,却派出三个军的兵力,将所有能够找得到的科学家照单全收。结果,有形的工厂所能创造的价值实在有限,而无形的智慧却帮着美国人在科技进步上大有作为,就连举世震惊的登月项目上都留下了德国科学家的不朽贡献。

  当然,我把抄底华尔街与当年“瓜分”德国相比可能有些过分了,华尔街的精英们要是知道了肯定会骂我。但是历史的经验教训是不是也应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呢?我们的金融事业发展缓慢,制度缺失是主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否认人才建设的落后也难辞其咎。华尔街的地震一定震落不少昔日投资明星,可否抓住这个时机笼络人才呢?我看倒是可以认真考虑。

  不仅如此,随着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美国监管机构定要总结教训,制定更严格的制约制度,加大监管力度,过去华尔街的金融自由化注定因此受到一些限制,我们入主华尔街肯定享受不到过去那种宽松的氛围,这和我们入主华尔街的初衷是否吻合呢?

  华尔街风暴确实给我们创造了一些机会,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教训的借鉴。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是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而我们也正经历着房地产的过热发展,如何避免美国的悲剧在中国上演,比借机入主华尔街重要得多。另外,一旦危机的影响蔓延到中国,我们是否做好应急的准备了呢?所以,我对抄底华尔街的事没多少兴趣,倒是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中国的金融安全,因为这才是我们事业的根本。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