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Watch旧金山4月14日讯】如果把最近盈余质量下降的趋势看作一部电影,那也许可以取名为“试算额的产物(Son of Pro Forma)”或“谎言的回归(Return of the Lies)”。
不管安什么名字,总之这种可怕的结果是投资者不愿意看到的。
然而,一些知名科技公司,在主心骨再次扭曲的华尔街分析师的帮助下,却试图让刚刚开始的盈余季节重新走上次的老路。
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上月一份报告证实,许多盈余观察人士对盈余报告持怀疑态度已经有些时日了。
按照一般公认会计原则(GAAP)计算得出的净所得--即通常所谓的GAAP盈余,与公司盈余报告中显示的盈余--有各种各样误导人的称谓,两者之间的缺口正在扩大。
事实上,GAAP盈余与盈余报告盈余之间的差幅,在连续两年得到缩小之后,现在竟达到15%,比股市泡沫顶峰时期的水平还高。
美林证券美国市场首席策略师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在该报告的附件中指出,“尽管股票市值被高估程度不像2000年3月那么严重,但公司盈余质量实际上却恶化了。”
经历过科技股泡沫疯狂繁荣时期的投资者一定记得,滥用“盈余试算额(pro forma earnings)”这个词语最为厉害的是网路公司,它们所谓的盈余事实上不过是经过伪装的、难以为继的亏损罢了。
但是,并非仅仅那些早已破产的公司才报告盈余试算额数字,许多利用频繁收购实现成长的大型科技公司,包括思科(Cisco Systems)和朗讯(Lucent Technologies),都曾在报告GAAP盈余的同时报告盈余试算额数字。
盈余试算额未扣除与收购有关的折旧、摊销和重组费用,被华尔街分析师用作计算盈余预期以及本益比的基础--这个本益比数字随后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他们的分析报告中。
当年,分析师常常把收购相关的费用称之为“一次性支出项目”,尽管这个项目三番五次出现在公司的试算盈余报告中。这是一场游戏,大家只不过都在假设这些费用并非经营企业的真正成本。
许多财经记者,包括本人,在他们的报道里都相当强调盈余试算额。如果不这样,所报道的公司就会强烈地劝说甚至奚落我们。
1999年我在彭博社(Bloomberg News)负责报道网路设施类公司。当时该社编者决定,在盈余报道的导语段落采用净所得盈余指标,而且只采用该指标。如今MarketWatch也采用这种模式。
作出这项决定正是科技股疯狂达到顶点的时候,结果是盈余季节内出现大量不讨好的报道,最后公关人员打来电话,责问为什么我们“就是不懂得形势。”
后来泡沫破裂,所有盈余成长结果证明不过是漂亮的帐面数字罢了。相比那风光一时的高峰,许多大型科技公司的股价跌得只剩下可怜的一点点,到现在都还没有恢复。
令人吃惊的是,GAAP盈余与报告的营业利润之间的缺口,在2001-2002熊市期间反而扩大了。这是因为许多公司被迫冲销大量无法消化的收购资产以及无法售出的库存,这些支出显着降低了净所得水平。
美林证券报告显示,2004年大部分时间内,GAAP盈余与盈余试算额的差幅约在10%左右,然而过去两个季度以来却扩大了近一半。美林证券报告以它自己的数据和标普公司(Standard & Poor's)的数据为依据。
也许美林证券提到Avaya Inc.(AV)--朗讯的转投资--等科技公司并非巧合。Avaya最近在盈余报告中一开始便说:“持续经营业务产生的盈余”为3300万美元。虽然这个数字仅比其净所得3100万美元多出200万美元,但问题是盈余报告中对净所得根本一字未提。投资者必须看它的财报才能找到这个数字。
组合国际(Computer Associates)(CA)对会计问题并不陌生。它的盈余发布一开始报告GAAP盈余为3600万美元,折合每股6美分。紧接着声明“营业利润(非GAAP盈余)”为每股19美分,令读者感到迷惑。该公司报告盈余比GAAP盈余高出三倍以上,居美林证券报告中所列举科技公司之冠。
尽管LSI Logic(LSI)在其盈余报告开始便列出GAAP数字,为每股净亏损51美分,却设法在盈余报告所附第一张财务报表上显示出这样的结果:“未扣除特殊项目的净所得”为1520万美元,折合每股4美分。另有一份报表则中和了上面两个盈余数字,显得不那么不协调了。
这些“特殊项目”包括1亿7800万美元与奥勒冈州一家工厂有关的费用。管理层自然希望投资者乾脆忘掉这档子事。
资料库软体巨头甲骨文(Oracle Corp.)没有上美林证券的名单,但只是因为它最近一次发布盈余时间在美林证券报告出来之后。
甲骨文的GAAP盈余为5亿4000万美元,折合每股10美分;非GAAP盈余为8亿1400万美元,折合每股16美分。两者差幅高达51%。
按这种差幅,甲骨文在美林证券列出盈余缺口最大50家公司名单上当排在第43位,位于Unisys Corp.与JDS Uniphase Corp.(JDSU)之间。JDS Uniphase也是科技泡沫时期过度收购的一个典型。
甲骨文代表拒绝就本文发表意见,尽管一位发言人说其公司盈余报告中使用的是“非GAAP盈余”,以区别按联邦证券监管机构要求提交报告中的“盈余试算额”。提交报告的内容与108亿美元收购PeopleSoft有关。
当然,甲骨文两种盈余之间的巨大缺口,完全是由于巨额收购PeopleSoft引起的,而且值得称赞的是,甲骨文公布了长达13页的盈余报告,列举了大量收购前与收购后的业务细节。
尽管如此,盈余报告的第一段引语--来自甲骨文联席总裁和代理财务长凯兹(Safra Katz),谈的就是公司的“非GAAP盈余”数字。在同一段里,凯兹还调升了截至五月份财年的“非GAAP盈余”的预期。
这肯定得到了追踪该公司三十多位分析师的欣赏,因为他们忠实地把凯兹的新预期列入了自己的分析报告。
毫不奇怪,Thomson Financial对分析师报告的一项调查显示,华尔街现在预计甲骨文今年每股盈余65美分--按凯兹的“非GAAP盈余”口径,尽管他们知道,由于收购PeopleSoft产生的后续费用,甲骨文的净所得将远远低于这个数字。
这样一来,投资者如果想计算甲骨文真实的本益比,就必须自己仔细分析甲骨文的财务报表,除非他们愿意天真地相信两家公司合并的高昂费用纯属子虚乌有。
科技公司本周打响了盈余季节的第一枪,想知道公司真实表现的投资者,也许应当重视净所得数字。
否则的话,华尔街上又要第二次放映恐怖影片了。
(本文作者:John Shin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