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CBS > 正文
 

未来股市回报多高才合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3日 23:38 新浪财经

  【MarketWatch维吉尼亚州2月23日讯】不管对布希总统社安体系部分私有化的建议持何种观点,我想大家一定都会同意,争论的基础应当是对股市回报的假设是否切合实际,换句话说,今后几十年内股市到底能够提供多高的回报?

  然而近来却不是这么回事。参与争论的许多人乐观地假设,未来股市将像过去200年一样,提供7%的年均实际回报(即剔除了通膨影响的回报)。

  加州调查及资产管理公司Research Affiliates董事长阿诺(Robert Arnott),以及纽约机构投资人咨询公司Peter L. Bernstein, Inc.总裁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认为,这种假设太高了。

  他们发表于2002年三/四月号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上的一篇文章指出,股市的历史回报大部分来源于他们所谓的“再估价”,即:投资者热情的改变导致市场给1美元价值盈余定出更高或更低的价格。

  为了描述再估价在股市回报中所担当的角色,不妨假设公司不再有盈余或不再派发股利情形下股市仍然可能上升。所需的条件,就是投资者认为1美元价值的盈余或股利,其市场价格应当更高。如果投资者当真这样决定,那么股市的平均本益比将上升,而股利收益率则会下降。

  同样,如果投资者对未来变得更悲观,导致平均本益比水平下降,平均股利收益率上升,那么即使盈余和股利水平维持稳定,股市也会下跌。

  1980和1990年代,再估价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因为股市回报中50%以上来自再估价;而1966至1982年期间情形则正好相反,再估价令到股市回报远远低于其应有水平。

  阿诺和伯恩斯坦提醒我们,投资者可以轻易决定给盈余和股利一个高于或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因此,依据这种很容易受投资者情绪影响的指标来设定退休资产的预期,是相当危险的事。

  凯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差不多一个世纪前写道,“树木不能长到天那么高。”然而实际情况是,投资者却假设以住的高回报能够长期持续。

  剔除再估价的影响

  如果剔除再估价因素,可以期望多高的股市回报呢?阿诺和伯恩斯坦称,除了再估价,影响股市回报还有两个因素:股利和盈余的实际成长。就这两个指标的当前水平来看,股市剔除通膨后的实际年均回报根本不可能达到7%。

  两人发现,自1871年以来,剔除通膨的年均盈余成长为1.5%左右,加上目前市场平均股利收益率1.5%,得到可实现的股市实际年均回报3%。

  阿诺和伯恩斯坦认为,以目前市值水平投资股市,可预期的合理年均回报就是这个数。

  那么许多人在社安改革讨论中假设股市年均回报可达7%,需要什么样的前提条件呢?有两个:一,未来年均实际盈余成长远远高于历史水平,达到4%至5%(剔除通膨);二,再估价因素导致未来本益比远远高出当前水平,而股利收益率则远远低于当前水平。

  第一个假设太离谱,因此不予考量。要知道,即使是在1980和1990年代那种我们有生之年可能看到的最繁荣时期,实际的年均盈余成长还不到2%呢!

  当然,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但是,认为未来盈余成长可达历史上最繁荣二十年平均水平的两倍,并以此为基础来确定我们的退休资产规划,那未免太荒唐了。

  或者换一种说法:即使未来实际盈余成长可能达到4%至5%,我们设定这种预期是否合理呢?阿诺和伯恩斯坦说,否!如果当真出现这种情形,我们会喜出望外,就像蠃得彩金一样,但设定这种预期就不合理了。

  再估价终要回归

  既然剔除通膨影响的实际盈余成长难以达到7%,那么获得高回报的唯一指望就是再估价了。然而阿诺和伯恩斯坦认为,这也是极其不可能的!股利收益率已经远远低于其历史平均水平,目前股市的本益比则高于历史平均水平。如果历史可以作为参照的话,那么这种情形总有一天会出现回归,即:未来股利收益率将高于当前水平,而本益比则低于当前水平。

  这是非常冷静的预期。假设未来股利收益率真的高于当前水平,且本益比低于当前水平,那么再估价因素就会导致市场对股市回报的预期进一步下降。换句话说,即使是假设未来股市年均实际回报3%,也许还太乐观了。

  需要指出的是,接受符合实际的股市年均回报水平,与是否赞成社安私有化没有任何关系。

  例如,在今年二月稍早的一封电子邮件里,阿诺表示,尽管他认为未来股市回报会更低,但仍然“强烈赞成社安私有化--并不是因为这样能够拯救社安体系,除了延长正常退休年龄以外,没有什么能够拯救社安体系。我赞成私有化,是因为这有利于美国人摆脱依赖政府这个奶妈的心理。奶妈要断奶了,该是美国人自己照顾自己的时候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对股市寄予不现实回报厚望的,不仅是参与社安改革讨论的人。那些营办确定给付(defined-benefit)退休计画的公司也是如此。在发表于“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一月稍早的一篇专栏中,我依据阿诺和伯恩斯坦的观点,分析过这类公司的盈余前景,结论是:它们的盈余前景并不比社安体系更光明。

  (本文作者:Mark Hulbert)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团团圆圆
正月十五闹元宵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