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Watch维吉尼亚州2月9日讯】如果有人劝说你买进或售出某种证券,这时候,最最关键是要找出对方的动机。
例如,他(她)为什麽在这个特定时候作如此建议呢?他(她)看出什麽你所不知道的迹象吗?
当然,这不过是相当一般的考察,是谈判的入门技巧而已。但是,这些问题引导对方作出的符合逻辑的回答,可以出人意料地使你洞悉市场的周期。
例如,当一家公司从公开市场回购股票时,很可能意味着其管理层对公司股票未来上涨充满信心。证据就是,Hulbert Financial Digest追踪投资通讯中有一家过去八年表现名列前茅,其选股原则就是只挑选那些内线人士正在回购股票的公司。这家投资通讯是Buyback Letter,编者是大卫-弗雷德(David Fried)。
相反,当一家公司急于发行新股时,很可能意味着:管理层认为公司当前股价与其内在价值不符,尤其可能被显着高估。证据就是,HFD过去多年来追踪投资通讯中,凡是高比重投资于发行新股的公司,其表现都落后于市场。(更为有趣的是,那些追逐发行新股公司的投资通讯,今逃诩已经销声匿迹了。)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Yale's School of Management)金融学教授欧文-拉蒙特(Owen Lamont),依据公司发行新股的欲望强弱,提出一种相当复杂的市场周期理论。拉蒙特的研究内容之一,是考察整个市场不同时期过去三年中所发行新股的比例。他的新股比例指标于1929年达到历史最高值;2000年稍早时的数值仅略低于1929年;该指标读数第三高出现于1970年代初,恰好在1973-74年灾难性熊市之前。
很少择时操作指标能够拥有这麽好的长期预测纪录。
提醒我注意拉蒙特理论的,是乔治-普南特(George Putnam)投资通讯Turnaround Letter在2月份发表的一篇文章。在那篇文章里,普南特探讨了最近高殖利率债券(俗称垃圾债券)发行数量与随后申请破产的公司数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如果划一张1980年代初以来的图表,显示每年高殖利率债券发行数量和同期申请破产的上市公司数量,就可以发现这两者之间的确存在某种关系。普南特指出,“破产高潮出现的数年之前┅┅往往是高殖利率债券发行的高峰。1989年至1991年,我们经历了一次上市公司破产的高潮,而在之前的1980年代末期,正是迈克尔-密尔肯(Michael Milken)和他的垃圾债券投资公司Drexel Burnham最风光的时候。当然,要是与1990年代中期至末期的高殖利率债券发行高峰相比,Milken/Drexel时代又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1990年代中末期的垃圾债券发行高峰,恰恰也继之以2001至2002年的公司破产狂潮。”
这种历史型态对眼下有何指导意义呢?普南特指出,去年发行的高殖利率债券数量非常庞大。“虽然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但其型态却强烈意味着,今后几年内我们可能看到公司破产数量显着上升。”
如何因应这种预期?这要视各人的投资方式而定。如果你是一位价值投资者,或者像普南特那样是逆势操作者,也许很欢迎公司破产高潮的到来,因为处于破产保护地位的公司,常常也是诱人的投资机会。
但如果你是一位高殖利率债券投资者,那麽普南特的预期无疑就是一场灾难,因为那意味着垃圾债券很有可能成为垃圾。
(本文作者:Mark Hulbe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