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 新浪首页 
爱问(iAsk.com)
    中信银行A+H上市,引发了投资者对“中信系”新一轮探究兴趣。这家总资产3600多亿元、业务横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信息、基础设施、能源、房地产领域的金融集团,身上或浓或淡已闪现出美国花旗银行的色彩。[评论]
人物:荣毅仁
职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简历:191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荣氏家族;1949年,决定留在大陆;1956年,将自己的商业帝国上交给政府;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93年—1998年,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缘起:1979年1月,邓小平同志约见工商界和民主党派人士,希望荣毅仁这位荣氏家族的领袖重入商海,“围绕改革开放做一些实际工作,发挥自己的作用”。荣老板2月向中央提出了《建议设立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的一些初步意见》,6月就得到了国务院正式批准。同年10月4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正式成立,荣毅仁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中信由此起航。
红色资本家:这就是一个中国商人的智慧:他可以献出全部家产;也可以平地打造一个价值800亿的金融帝国;最重要的是,他要教出一个同样能够赤手空拳打天下的儿子并帮助他成功。尽管着洋装、读洋书、说洋文,浑身“洋派”,精通西方的企业制度和商业规则,但骨子里他仍然是一个传统中国人。[评论]
人物:中信系上任掌门人王军 关键词:铁腕中的温情
事件: 从接手中信开始,他领导着中国最大型的国有企业之一。这家公司已经拥有超过千亿的总资产,固定资产超过800亿。他们有外资的政策倾斜和国有资产的优势身份,还继续保持着中国大陆最大的跨国中资机构的地位,经营范围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甚至在90年代开始发射并拥有三颗卫星的经营权。[评论]
人物:中信系现任掌门人孔丹 关键词:后王军时代 金融整合
评价:尽管在私下一个很小的圈子里有“铁嘴”之称,但人生的跌宕起伏,以及16年在光大银行和6年在中信的副职生涯,已把他在公众前的沉默固化成常态,这也许是他进入金融业23年来,最严峻的一次挑战。[评论]
相关连接: 王军谢幕 新一轮金融界换班 孔丹接棒王军 常振明担纲中信集团总经理
  中信集团是中国金融界航母,而孔丹在接近耳顺之年终于从大副升任船长。
   22年,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几乎可以占到近乎一半。在副手的位置上,孔丹默默无闻地停留了22年,其中16年在光大集团、6年在中信集团,这两大公司都是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试验田”。
   22年来,孔丹从未站到媒体的面前,也几乎不为公众的视线所触及。在平静而内敛的孔丹旁边,多少中国金融界的风云人物如走马灯似的登台、谢幕,包括王光英、邱晴、朱小华、刘明康、王军。孔丹始终在权力核心的外围游走,而无缘扶正。
   22年后,终于中信集团迎来一位新的董事长,即使如此,媒体和外界也并未有过多把笔墨和目光放在孔丹身上……[详细]
人物:中信泰富集团董事局主席荣智健 关键词:中信香港
事件:1987年2月,中信香港改组,由米国钧接替王军任董事长,荣智健任中信香港副董事长兼董事总经理。荣智健向北京中信提出的要求只有两个:人事和经营决策权。中信香港从此步入荣智健时代。[评论]
相关连接: 荣氏财富发家承续史 荣智健:香港的红色资本家 香港掘金荣智健兴百年家业
    1979年注定是荣氏家族命运的转折点。当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正式成立,荣毅仁走马上任;也是在这一年,荣惟一的儿子,令他钟爱并寄予厚望的荣智健凭着一张单程通行证,独闯香港,开始了荣氏第三代的掘金之旅。[评论]
                    荣毅仁中信14年
红色中信:1993年,荣毅仁因当选国家副主席而辞去了中信总裁职务。这14年间,他以大上海资本家的经营谋略和中国政府的强大背景,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评价:在邓小平眼里,中信“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其作用和地位,可与深圳、珠海特区等量齐观。截至2004年底,中信公司总资产已从荣离任时的507亿元人民币,迅速发展到7014亿元,当年净利润17.82亿元。国务院对它的评价是,“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现状:在计划与市场纠缠时代而形成的中信生存与成长策略是:在国内业务方面保持鲜明的扩张姿态,追求“五位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化多功能企业集团”。到1993年时,种种企业战略,都在面临着真实的挑战。
压力:现实的压力是资金缺口的加剧,同时,尽管荣毅仁本人对腐败深恶痛绝,在构造“中信”时竭力将裙带关系的隐患排除在一个现代企业的门外,但这个一心扩大业务的企业还没有来得及更深刻地思考管理和风险控制问题。而且,专业企业精神和一个传统大型国企弊病的冲突也还是无法避免地存在于“中信”的某些局部。[评论]

                                中信继任者
    王军曾表示他的生活是以1993年为界,此前他吃得饱睡得着。此后的他找遍了世界上能够找到的安眠药。只剩下200万元的资金,只够发一个半月的工资,庞大的现金流压力让他无法安枕。他甚至需要向子公司借钱来维持正常的工资发放。[评论]

    1993年,王军开始大力清理非生产性、经营性的子公司,600多家公司被撤销。到1996年,中信公司控制过度膨胀阶段性任务结束后,曾经让王军失眠的资金困境得以扭转。对于“中信”的收缩治理,王军总结说办企业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盲目进入我们不熟悉的领域”。
    但事实上,更多的挑战向中信袭来。[评论]
缘起:从来不缺钱用的中信开始面临第一轮还债高峰;行业竞争者们让一直以来作为公司利润主要来源的境外利润出现明显下降;小公司的清理虽然完成,但由此过度投资所造成的资金缺口却无法马上填上。
出售:1996年,王军做了“在中信惟一一件独断专行的事情”:出让了中信泰富18%的股份。
详情:1997年3月人大换届,荣毅仁即将退任国家副主席之前,1996年12月,北京中信董事长王军同意以25%的折让价,即每股33元,配售3.3亿股中信泰富,给予以荣氏为首的管理层,其中2.91亿股由荣智健独得,荣的持股上升至18%(3.8亿股),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第一大股东一直为北京中信)。
后续:后来,荣智健又在股价波动之际购入部分中信泰富股票,个人持股总数超过4亿股;中信集团透过子公司香港中信持有泰富6.4亿股。
108亿:这108亿确实让王军和他的中信熬过了最困难的时候。王军后来说,如果没有这108亿,遇到亚洲金融风暴,我们可能会向国家伸手。
MBO:父亲离开中信、集团资金紧张和王军的上台,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成为荣智健MBO一举成功的总原因。迄今为止,高层借贷百亿收购国企股票的案例,只有荣智健一宗。[评论]
    现在要回过头来关注的是,1978年孤身独闯香江的荣智健,如何成为中信一员?凭借父亲在港积下的几十万元资本,荣智健与两个堂弟开办电子厂。对大陆市场的了解和天赋的商业才智,让荣智健得到了他的第一桶金。[评论]
加盟:1986年,在商海中搏击了8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练就“绝世武功”的荣智健加入中信香港,并很快荣任董事总经理。可以说,这是荣智健大展宏图的真正起点,他的加盟成了中信香港的一个新起点。那年他已44岁。
权力:1987年2月,中信香港改组,由米国钧接替王军任董事长,荣智健任中信香港副董事长兼董事总经理。荣智健向北京中信提出的要求只有两个:人事和经营决策权。中信香港从此步入荣智健时代。
理想:此前,荣智健在香港经商已获得逾4亿港元身家,他在商业上的“野心”是那个年代的“国家干部”根本无法想象的。
收购:经过一系列大收购,中信香港拥有国泰航空12.5%、香港电讯20%、港龙航空38.3%、东区海底隧道23.5%、澳门电讯20%,其总资产接近200亿港元,成为中资公司中的航空母舰。
上市:但中信香港的并购资金主要来自借贷,放贷给中信香港的人看中的无疑是其强势的中资背景。荣智健的起家在相当程度上透支的是政府的信用,风险如同坐在火山口上。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躺”在政府身上,而是积极谋求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平台——上市公司。对当年的中信香港来说,买壳成为不二选择。[评论]
借壳:在李嘉诚指导下,荣智健选定了泰富发展。1988年,这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在毛纺大王曹光彪手中。泰富可不是一个空壳公司,它不仅在地产投资方面获得良好业绩,还凭借麾下的港龙航空,与国泰航空展开“盘肠大战”。由于实力稍逊一筹,曹老板不得不自找退路。1990年1月,中信香港向泰富全体股东发出收购要约。完成要约收购的同年6月,荣智健把中信香港名下的12.5%国泰航空作价28亿余港元,悉数注入中信泰富。经过一系列运营,到1991年6月最终成交时,中信香港如愿成为泰富第一大股东,拥有49%股权。荣智健成为已更名为“中信泰富”的董事局主席。
成熟:两轮资本运作下来,中信泰富市值暴涨10倍、达87亿港元,从蚊子变身为大象,并于1992年成为恒生指数33支成份股之一。1993年1月,中信泰富以87亿港元收购了香港电讯12%股权。1994年2月,中信泰富又以35.5亿港元购得香港兴业国际集团的愉景湾物业发展及有关业务的50%权益。香港各界再无人敢小看中信泰富这个开放中国的“窗口”了。
未来:如果说当年中信香港崛起得益于“中信”背景和李嘉诚等友好人士的鼎力帮助,那么,由于宏观政策和微观结构的变化,中信泰富“成年”后基本上要凭自己的力量在商海中搏击了。[评论]
    宏观方面,相关部门曾明确表示,中资公司在香港将完全按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方式参与竞争。中信泰富特殊背景在商业竞争中被逐渐淡化了,不论在香港还是在大陆,中信与李嘉诚等财团的相对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公平竞争。
    微观方面,中信泰富完成了中资公司第一宗准MBO(管理层收购)。[评论]
    荣智健率中信泰富左冲右突,但绝不是盲目扩张。他选择的投资项目都建立在对宏观大势的把握之上,且被并购企业都有相当好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前景。中信泰富涉足行业及参股、控股模式层次分明,一丝不乱。而当目标企业赢利能力下降,或发展前景不明朗时,则果断收缩,绝不拖泥带水。
    荣智健近二十年来的运作尽显大家风范,经典案例之多足可以写一部教科书。但商海无常,亚洲金融危机中他最终还是倚仗中资背景才得以过关。[评论]
    2002年,王军领导下的中信经历了荣毅仁创立以来力度最大、最深刻的一次改革,改组为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成立了国内第一家金融性的控股公司。[评论]
    2006年7月,年届65岁的王军从中信集团董事长位子上离开,由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孔丹接任。两年前,从中信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岗位调任建行行长的常振明,回到中信集团任副董事长。有意思的是常振明还重新就任了此前因工作调动而离任的中信泰富董事一职。常振明此番受中央委派,将率总资产8000亿元的中信集团海外上市,职位、责任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亲自就任中信泰富董事的姿态显示了对这个“窗口”的重视。工商、交通、中行等中资大行的海外上市可谓空前复杂,业务庞杂的中信集团整体海外上市更是难上加难。
    深谙海外资本市场规则的常振明,非常有可能利用中信泰富这个现成的平台,以吸收合并模式渐次装入中信集团资产,比如先将中信金融业务注入上市公司。
    中信的花旗梦想,正刚刚开始。[评论]
                        制作:新浪财经 程蝉 电话:62675978。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在此表示感谢!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