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商学院 > 正文
 

陆雄文:管理是全球性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7日 16:13 经济观察报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本报记者 张梦颖 彭朋 上海报道

  商学院教育与传统教育体系的关系并不像其他学科那么紧密,由于学科本身的性质,以及注重实践和国际化的特点,使商学院相比其它学科的教育具备了更大的独立运作能力和空间。时下,国内也已经出现一些知名的独立商学院。在传统教育体系和独立商学院并存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会好奇在传统教育体系中的商学院与独立商学院的两种路径究竟有何差别

  作为一个体制内的商学院的管理者,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陆雄文在接受记者专访的时候认为,这两种路径可以说各有所长,独立商学院在对资源的灵活掌握、市场化程度等方面略胜一筹,但是类似复旦管院这样的传统教育体制内的商学院在教育与研究并重的道路上可能会走得更远——研究能力是体制内商学院实力上的重要加分因素,这为体制内运行的商学院的未来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管理教育可以上溯到1920年,复旦管理学院是中国最早从事管理学教育的商学院之一,虽然中间由于历史原因这种教育传统一度中断,但是他们却在随后的发展道路上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促进工具——国际化。陆雄文表示,复旦管院的国际化工作是多方面、多层次开展的,而且已经形成了传统,国际化的工作帮助复旦管院成功地转型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国际化的工作本身对管理理论的现实发展也产生了促进作用。

  传统与转型

  复旦管理学院所在的李达三楼是管理学院1947年毕业的复旦商学院校友李达三捐建的,事实上,复旦的管理教育传统可以一直上溯到1920年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系。1929年复旦大学就组建了商学院。

  “复旦历史中就有管理教育的传统,虽然1952年到1977年因为历史的原因被阻断了,但是这方面教育传统中无形的东西还是存在的。而这种无形传统的绵延也是1977年我们成为中国最早恢复管理教育的学院之一的原因。”陆雄文说,“但是初期我们的管理教育发展很慢。这个大家也可以理解,那个时候,管理学在中国简直就是空白,是全新的东西。从企业的认识角度来讲管理学是公共的、行政的。”

  “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全国所有高校管理学院的师资都是来源于其他院系,数学系、经济系,甚至物理系、系统工程系。”陆雄文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在师资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前提条件下,复旦管院的时任院长非常富有前瞻性的眼光,他开始不断派遣学院的青年教师到国外去进修。但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有些结果可以想见,外派教师常常有去无回。可贵的是,这位院长还是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复旦管院终于慢慢地形成了正规的管理学科教学体系。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复旦管院完成了一个转型。陆雄文说,“如果说管理学属于传统的文科,可是它融入了大量的数理工具;如果说它属于传统的理科,它却充斥着大量的应用。”最终,在学科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他们超越了对管理学科的初步探索阶段,从最初认为管理学科是偏门的争议中走了出来,形成了管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融合成果的认识。

  相比于国内的其他很多大学的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较早地完成了这一转型,从而形成了较好的基础。

  双向的国际化

  与国际一流的商学院展开教学方面的合作应该是国际化的一条快捷高效的路径,但是刚开始的时候这条路也并不是那么好走。

  上世纪80年代初,复旦管院当时的老院长就经历过一个四处寻求合作,但别人却不那么客气的阶段,因为国外的很多商学院在那个时候普遍认为中国离他们很遥远,很陌生,和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关系。但幸运的是这种局面很快就发生了改变,90年代起,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少人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都希望来了解中国。在这种变化下,复旦校史上非常著名的校长谢希德(早年留学麻省理工学院)促成了后来让复旦管理学院获益匪浅的合作项目——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合作项目,斯隆管理学院当时的想法是希望到中国来树立影响。

  陆雄文回忆说:“那是1992年的时候,在谢校长的引荐下,斯隆管理学院的人来到我们这里。一见面他们就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你们懂不懂MBA教育,我们回答说,有一点点懂,他们说,我们来帮助你们。”在当时的情况下,在中美管理教育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的前提下,斯隆管理学院要在中国树立影响几乎不可能通过开班办学的方式。于是,斯隆管理学院首先选择的方式是通过募捐,资助复旦管理学院的师资到美国半年或一年,去看看斯隆的老师怎么上课,和斯隆的老师一起讨论课程的发展,先把美国的教育实践搬回来,然后再本地化。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复旦开始派出师资,陆雄文也在1997年的时候得到了这个学习的机会,他说:“我们当时得到的赞助津贴是很高的,所以我们可以专心地学习、教学、做研究。周游列国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到那边去呆一两个学期,和美国的老师一起去教学、研究、讨论,对我们快速提高MBA教学水准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对教师的培养,复旦管理学院的学生也从这个项目中直接受益,斯隆商学院的著名教授会来复旦做讲座,这对学生是完全免费的,而且MIT(麻省理工学院的简称)还会给复旦管院的学生提供国际的实习、招聘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去世界一流的公司工作。

  有了与麻省理工合作的成功案例,复旦管院开始不遗余力地去寻找新的合作机会,很快,包括挪威管理学院、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在内的多家一流的商学院都与复旦管院有了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合作和交流。到今天为止,与他们建立合作交流关系的世界著名商学院的名单上已经罗列了数十家。

  陆雄文说:“我们的梦想不是简单的国际化,我们在每个国家找最好的学校,我们不同项目的发展都有其内在价值。”广泛的国际合作并不是漫无目的地撒网,陆雄文这样解释他们的国际合作战略:“为什么我们要和美国学校、欧洲学校、香港学校分别建立合作,因为我们认为管理是全球性的,每一个国家的文化、管理哲学和管理思想都对管理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美国很多企业都非常的全球化,但是美国企业想要打败欧洲企业却很不容易,这就是因为欧洲企业有其独特的文化。”

  此外,这种国际化的师资交流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当这些各种肤色的老师回到他们所在的国家时,他们已经很了解中国的情况,等于又做了一个逆向的国际化。

  而对于国际化带来的好处,陆雄文总结了三点:首先是广泛的国际合作让复旦管理学院始终在教学理念、体系、内容上跟踪世界一流水平;培养了师资,教学手段和研究水平都有了发展;通过这些合作项目,复旦管理学院还有一些资金可以用于改善教学设施,而这些合作方还拿出额外的资金来帮助复旦管院改造楼面,装修教室,对管理学院在硬件上向国际一流水准接近提供了机会。

  规模与发展

  在管理学教育需求飞速成长的背景下,复旦管理学院却在考虑缩小教学规模。事实上,学生规模与师资力量的不适应是复旦管理学院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复旦管理学院目前每年保留着招收200名本科生、120名研究生和40名博士生的规模,MBA招生每年秋季360名,春季170名,这样加起来平均在校学生已经达到了 2500名,再加上每年200名EMBA,在校生已经超过了3000人。这个人数还不包括国际合作项目的学生。

  “实际上我们这两年一直想缩小规模。”陆雄文这样说,“无锡、宁波的教学点要撤了,深圳也想撤,有关这方面问题我和我的同事还发生了很大的争论。”他坚持缩小规模的理由是,大量的优秀人才早已不像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的时候那样涌向南方,相反的是,现在很多人都回到了上海。“我这个人比较保守,喜欢固守上海,因为我认为,大学的选址很重要,一所大学的发展和辉煌与它所在的位置、城市、区域的发展很有关系。你看美国的名校都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所以我个人认为资源紧缺的条件下,摊子不宜铺得太大。”

  控制规模的根源在于教育者的责任心,在尽己所能提供教育资源供给的同时,控制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管理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