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商学院 > 正文
 

张国华:中欧的下一个10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9日 18:45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张梦颖 彭朋 王琼 上海报道

  早上9:30。上海浦东金桥红枫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国华的办公室。

  上午的明媚阳光和宽大的百叶窗正在不知疲倦地玩着游戏,蓝天下也许很快就有一 座座以各大著名公司冠名赞助建立的研究院拔地而起。这是张国华描摹的远景。眼下,如何建立一个安全又高效的资金模式是他常常思考的问题,这将是中欧在未来发展中规避风险并成功前行的关键因素。

  这是张国华第二次接受记者的专访。两年前的采访,时间和地点几乎都与今天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当时中欧在英国《金融时报》的商学院评选中进入了全球百强,名列第92,今天,中欧在这个榜单中的名次提升到了第53名。排名也许不能说明一切,但在不少人面对中欧如此迅速的攀升表示惊讶的目光中,迎来新的发展阶段的中欧,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显然不同。

  即将在11月迎来10岁生日的中欧,在下一个10年有很多目标,除了做全球“TOP10”的愿景之外,探讨商业运作模式下的发展观,应是非常核心的部分。

  构筑安全资金链

  作为一个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商学院,张国华毫不讳言自己对中欧现有资金模式抵御风险能力的担心。

  虽然有政府的支持,但是目前中欧的经费85%以上都来源于学费,过于单一的资金结构降低了中欧在发展中抵御风险的能力。“我们太依赖于学费了,如果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灾害等外力的影响,生源自然减少,我们的教室、员工和日常开销还存在。国内很多学校教师方面的费用很低,国家也有补贴,不大会存在教师拿不到工资的现象,但我们是按照国际标准在全球范围内聘请教授并支付费用,政府费用支持只占很小一部分,所以如果过度依赖学费,我们可能有一天会面临财务危机。”张国华说。

  一个真正市场化运作的商学院,寻找并建立适应自己的资金模式十分关键,因为这将是其在未来发展中规避风险并成功前行的重要因素,也是评判商学院是否真正成功的标志之一。所以,时下张国华最感兴趣和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借鉴国际上商学院成功的资金运作模式,并结合中欧的实际进行创新。

  常常繁忙地在世界各个著名的商学院之间考察的张国华,时下把取经的重点放在了资金模式方面。他发现,很多成功的商学院在资金方面都有一个三三制的原则,即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学费,三分之一来自基金收益,剩下的三分之一来自其他方面,这是一种比较健康和安全的资金模式。比如,耶鲁大学有100多亿美金的基金用于运作,平均每年会有18.7%的回报,5%用于管理,大概有5.5亿。哈佛大学有近200亿美金,6%用于大学的管理,算下来大约有1亿多美金作为学校全年的财务上的安排。

  这种三三制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拥有一笔固定的发展基金是核心的环节。一旦发生之前列举的诸如自然灾害等外力影响大的经济环境变化,基金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金取之有道

  接下来需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商学院的基金究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一般来说,这些商学院的发展基金有三个来源:第一类是每年校友的自愿捐赠;第二类被称为“big gift”(大礼物),这常常指10万美金以上的大笔馈赠,这类捐赠常常需要一些人员做一些工作去争取;第三类就是一些公众公司出于对发展教育和公益事业的出发点,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帮助。

  在这些已经成功建立发展基金的商学院中,对基金进行积累已经成为一项学校上下都要贯彻的传统,比如说,商学院每个毕业的班级中都会选举几个代表分别担负不同的工作,其中就专门有负责了解班上同学的经济状况,并准备发展募捐者的人。这类代表的工作是要形成一整套的计划,动员校友心甘情愿地捐赠。首先要对校友进行仔细的分析,而一般的经验是毕业生中一般会有10%到15%的人会给予学校“big gift”。动员工作包括:邀请有实力的校友回学校做研究,和在校的MBA座谈,组织在校生访问他的公司,让他参加学校组织的很体面的活动等等,让这些校友觉得他是学校的一部分。

  这项工作的艰巨性不能被低估。中欧所处的环境确实和耶鲁、哈佛的商学院不同,而且,这些商学院的基金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才得来的。此外,文化上的差异也是个障碍:“国内很多的学校可能都不知道有这样的做法,很多人也认为不可能,但在其他的国家,由于在税务体制、法律以及观念上的安排,捐赠常常成为人们理财计划中的一部分。”

  “我们近期会利用10周年校庆的机会搞一些捐赠工作”,张国华制订了一个中长期的计划,“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只是刚刚开始,理想的目标是,10年以后,管理资金中有一半来源于基金和其它收入,另一半来源于学费。”

  在基金的管理问题,上张国华也是比较推崇国外商学院已经比较成熟的、比较透明的管理模式。基金管理和学校的董事会是两个系统,学校的董事会里会有几个人参加基金董事会,一些在这个领域非常有经验的校友也会义务地来出谋划策。基金管理有两种模式,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找基金经理,委托他们来投资,或者是专门找个基金公司来进行管理。基金的运作要遵循非常严格的规定,让基金在最关键的地方来推动学校发展。

  发展观

  构筑一个安全而完整的资金模式,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未来更好地发展。张国华认为,关键在于大的框架上要更好地借助中国经济良好的发展背景,而具体来说,教学研究并重的路径将是中欧未来发展道路的首选。

  用了两年时间,中欧在《金融时报》的排名上升到了53名,在《金融时报》的评选体系中,主要是学生,工资收入和工资增长率等指标发生了比较大的提升,根据统计,中欧学生毕业三个月后的就业率为96%,毕业后3年工资增长率达到了194%,这些指标的改善显然与中国高速成长的GDP有关。

  除了在指标上的直接促进,从另外的角度理解,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给管理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张国华的眼光看得更远,他认为:“中欧在未来的十年除了继续做好教育工作之外,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应该投入到研究和发展工作中去。”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10年后的中国经济,将会直接融入全球的竞争,这个时候,企业家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少能找到已经发生过的案例,所以很难通过单纯意义上的教育来解决,他们将更广泛地向研究智囊机构,寻求帮助。“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教学研究并重,中欧会从全球范围内招聘教授,也会聘请国内非常出色的研究人员加入中欧,学校会向他们提供非常好的研究空间,提供各种方便,其中若干个研究中心一定会成为数一数二的”,张国华这样说。

  在国外很多著名的商学院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很多教学楼都有上百年的历史,而且很多楼宇的名字都是用某个人或者某个企业的名字命名的,也就是说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都是由一些社会上有识之士拿出来的,企业的捐助使管理教育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所以,在发展研究机构的问题上,张国华也准备拷贝类似的思路,他说:“学校是不应该拿学费来搞研究的,研究人员应该有能力吸引社会上的资金,包括一些基金的研究经费、企业的研究经费和国家的研究经费,然后用他们的知识来证明这些经费的投入是有价值的。”

  ——这些发展思路和中欧一直以来的市场化办学模式一脉相承。

  作为中国第一家完全独立和市场化的商学院,中欧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艰难,但是张国华认为,今天中国的商学院的发展,已经超越了没有需求、市场极不成熟的阶段,国家对商学院更理解了,更放权了,政策更宽松了。至于目前要做的,他说:“如何去把握现在宽松的发展环境并找到你的优势,这是商学院院长和教授们要做的事情。”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