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1年02月07日 08:42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关于ST郑百文资产重组一案的种种疑问、变数以及该方案能够最终顺利实施等问题,始终受到市场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而该重组案的主要当事人三联集团的决心及后续动作更是焦点所在。针对近日公布的ST郑百文重组方案和证监会对此发表的有关看法,三联集团总裁张继升接受本报独家采访时再次重申了他对ST郑百文资产重组一案的态度。 土地抵押属企业正常经营行为 对重组方案中三联集团拟注入ST郑百文的三联全额抵押和土地使用权等问题是否构成法律障碍,张继升认为,其实自1992年起商业银行贷款就必须具备抵押或质押手续,且被抵押资产应是易变现的资产,因此三联集团1至5层及地下1至3层房产的抵押,完全是企业与银行之间实施借贷行为的正常法律手续,也是正常的商业行为。况且中国工商银行济南市历下区支行已经承诺,一俟ST郑百文重组方案获得通过后,该项抵押手续即被解除。至于三联大厦的土地使用权原属划拨性质,并无土地处置权,为取得该项土地的出让权,三联集团已经预交了400多万的土地出让金,有关土地出让手续正在办理之中,因此上述两个问题并不存在法律方面的障碍。 “默示”条款的出发点可以理解 谈到ST郑百文董事会拟在《公司章程》增加股东通过“默示”或“明示”的意思表示作为其表态方式的条款,张继升说,面对众多股东,无论以何种告知方式都无法做到所有股东知悉有关信息,因此必须通过一个办法,让股东对重组方案表明态度。张继升认为,ST郑百文董事会提议增加该项条款,想法和目的是为了重组方案的顺利进行,可以理解,但做法的可操作性尚须探讨。 张继升说,正因为中国证券市场无此先例,也没有明文规定,才使得此次重组出现如此多的障碍。至于最终结果的成败,可以成为我国的证券市场提供正面的经验或反面的教训,为其他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有关政府部门、监管部门提供鲜活的案例,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和规范无疑也做了贡献。 战略性重组本身就是退出 张继升并不认为将ST郑百文树立成“退出”典型就是市场化的解决手段。他说,如果重组方案得以实施,经过全额资产置换的ST郑百文已经不存在,这样的战略性重组本身就是ST郑百文的退出。如果离开了这个基本事实,来谈重组方案的公平毫无意义。况且证券市场的进入机制和退出机制是相辅相承的,因此目前真正市场化的“摘牌”条件还不成熟。但随着今年3月份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取消发行额度,逐步建立市场化的“进入”机制,将来的“退出”自然就是按照市场原则解决的结果。 ST郑百文PT后对三联无大碍 按照有关规定,ST郑百文今年如果不能扭亏,则将转成PT公司。张强调,实际上在三联开始与重组有关各方谈判时,郑百文就戴上ST帽子,2000年该公司的业务已全面停顿,对郑百文有可能PT早有思想准备,通过重组过程中的技术处理只是想尽量避免郑百文成为PT公司。张认为,郑百文果真PT对三联的经济利益没有实质影响,如果有的话,PT股票特殊的交易方式会对三联锁定筹码的减持产生影响,同时还可防止庄家的恶炒,从这个意义讲,郑百文转成PT也不一定就是坏事。 5000万股是重组的底线 张透露说,通过三联的测算,保证三联集团能拿到5000万股的流通股是三联是否继续此次重组的关键之一,因此,如果有超过700万股以上的流通股股东不参加过户,重组将失败;同时,6月30日也是重组的最后期限,三联不可能无休止的拖下去。此外,非交易性过户操作以及随之产生的股权纠纷、全面收购要约的豁免也是重组的两大障碍,但张表示,“办法总比问题多”。 成败都在意料之中 “合乎逻辑、体现了原则以及对有关法律问题的必要提醒”是张继升对日前证监会发表看法的总体评价。 张继升认为,ST郑百文重组本是一个普通的重组案例,当时若能预见存在如此多的麻烦,三联也未必介入,目前重组行为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是始料未及的,作为战略投资者的三联成为媒体的焦点也在情理之中。 “ST郑百文重组只是三联经营行为中的一件大事,它的成败并不能影响三联进入资本市场。”张继升重申,“希望此次重组能够成功,但不敢说志在必得,如果失败,也不排除其它进入市场的可能性,目前有关这方面的努力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 (本报记者 赵惠)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