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阿胶:实践带来新标准 质量铸就长青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0日 19:26 PRNEWS.cn中国商业电讯 | ||||||||||
山东 2004-09-09(中国商业电讯) ——刘维志被称作“中国胶王”,在他带领导下,东阿阿胶(资讯 行情 论坛)(000423)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阿胶名牌是什么呢?“靠标准,严格的质量标准是东阿阿胶的成功金钥匙。”刘维志回答得很干脆。 1980年,医药行业国家质量奖评奖会在常州召开,全国十几家阿胶厂被各省推荐前来参评。鉴定人是中国药材公司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药师,他把各厂阿胶拿起来“啪啪”地拍
按照当时药检的阿胶检测标准,即使用兔子皮、牛皮、马皮、骡子皮熬出的胶也能通过。那么判断一块阿胶质量高低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刘维志查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当以黄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莹漆者为真,真者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湿软。“一块好阿胶质硬而脆,表面光亮。摔到地下就断裂,断面如玻璃一样有光泽,有香味。年代越久越干,甚至自己炸开。”刘维志惊叹:“李时珍所说才是真正阿胶的标准!” 历史上总结出来的阿胶特性,如何用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来判别呢?东阿阿胶的总经理章安说:“历史上总结的阿胶特性必需用量化指标来做标准比如,优质阿胶不臭。经过30多小时提炼,最后成品阿胶为何在个别情况下依然还有臭味?当时攻破这一点很难,我们拿到北京化验,发现残存在成品阿胶中有臭味的东西叫‘吲哚’。投料中驴皮没洗干净,或者有腐烂成份,在提炼过程中又没有提炼干净,最后残存在成品阿胶中,导致阿胶有臭味。”为了探求吲哚含量在多少时人的鼻子闻不出来,章安进行了数百次试验。最后得出,当每克阿胶吲哚含量降到0.2毫克以下,人的嗅觉闻不出来。这个指标1979年发现,遂做为我们公司的内控指标。后来每批阿胶都化验,只要吲哚超过标准,该批阿胶就必须退回车间再提炼。章安说:“自从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再也听不到任何一个消费者说我们生产的阿胶有臭味。” “如今20几年过去,为使消费者吃阿胶方便,我们在上海推行一种方法,在药店安放一个设施将阿胶粉碎,这举措大受消费者欢迎。也有如法炮制者,结果阿胶粉碎后有臭味,吓跑了消费者。这说明某些企业阿胶的这个指标到今天还没有控制好。”刘维志自豪地说。 吲哚标准1990年由山东省药典会推荐到中国药检所,药检所又做了大量实验,最终将它吸收到《中国药典》里。吲哚又叫挥发性碱性物,在药典里这项标准叫挥发性碱性物质测定标准。刘维志说:“在掌握产品质量过程当中,首先从建立标准开始。后来我们一共搞了十几项标准。到目前为止,有不少标准已远远超过国家相关标准,药检所的人开玩笑说,若都将这些标准写入药典,别的厂家都没法干了。” 实践出标准 刘维志、章安大学毕业后, 1970年被调到东阿阿胶厂。他们发现,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生产条件十分原始落后都到了70年代还是在用大铁锅熬胶,冬天工人光着膀子用大铁铲搅翻驴皮,完全是手工作坊。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改变现状并由此亲历了从传统熬胶向科学制胶整个过程。 熬胶技能是靠代代相传的,东阿阿胶曾有五六个有着近30年熬胶经验的老胶工,其中三人制出的胶非常漂亮。而有一位老胶工,做出的胶却连徒弟都不服气。“每个师傅操作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找最优秀的师傅,趁他们健在,记录下他们的操作过程,把理化指标搞出来,通过这种工艺的优化,做成一个个技术参数,通过计算机固定起来进行控制,这是东阿阿胶和其它制胶企业很大的差别。它实际上来自于老胶工丰富的实践经验,用这种标准来控制生产出的产品,一定可以达到‘黑如莹漆,光透如琥珀’性状。把质量控制起来,无论谁操作都能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在这上面我们下了很大功夫。” 刘维志、章安先从鉴定产品质量标准开始,使阿胶的质量大大提高。章安还用了将近两年时间,写成历史上第一部,也是全国至今惟一一部《阿胶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和《阿胶生产岗位操作法》,国家医药管理局以其为国宝,定为国家级保密工艺,不准再翻印。当时做了两套,一套上报给山东省医药管理局档案室,一套放在东阿阿胶股份公司。 没标准不成,但没先进机械设备来实施标准也不行。在参观阿胶博物馆时,印象最深就是放在进门右首的蒸球化皮机,解说员不无自豪地说:“这是我们董事长刘维志先生发明的。”它同样来自于实践。传统化胶时间两天两夜,骨胶则要四天四夜,烧很多煤,很浪费能源。而且传统熬胶受季节限制,夏天不能熬,一般在当年10月到次年4月进行,工人站在锅台上,铁铲的把儿以膝盖为支点才能撅动锅中化胶,因水汽太多,烟雾弥漫,有工人失足掉进锅里两腿致残。所以,刘维志最初更多是从安全性方面考虑进行改造,但如何由手工改成机械化?刘维志去参观相关企业如青岛明胶厂,在回来的路上,一个初步设想就在他的脑海形成,回厂后他画出图纸。没有资金,刘维志买了8毫米厚的钢板,砸成球面,再焊接拼成一个完整的球。通过蒸汽加热。使处理过的皮进行充分溶化,再通过管道打到另一个车间进行熬制。蒸球化皮机费时4个多月,一次试验成功。原来化皮要48小时,在蒸球里6小时就够了。提高工作效率30倍,节约能源45%以上。 “这些创造发明都是由老的工艺过来的。对于外行来讲,其实则不然。”刘维志第一次公开了他的一个技术秘密—— 到熬胶阶段,锅里的胶汁浓缩到一定程度时,只允许朝一个方向翻滚,这只有那些很有经验的老胶工能做到。一般开锅时由中间朝四周翻滚,打头几边沫时尚可,但后来打细沫时,则必须从锅的一边向另一边滚,这引起了细心的刘维志的注意,他低头向锅下看,发现这完全由火力控制:整个锅下面只留很小一个火眼儿,火眼儿一直不扩大,蓝火苗只盯着锅的一个部位烧,造成锅里胶由一边向另一边循环。这一发现,使刘维志很受启发,在研制蒸汽熬胶锅时,他专门设计一个管子,对着锅的某一部位进行加热,结果制胶时同样可以达到老胶工所能达到的效果…… 1994年东阿阿胶已完成机械化改造过程,下一步就是实现微机管理。就在此时,几位日本人找到山东省经贸委表示:“听说东阿阿胶希望把生产方式变成电脑化操作,我们愿意与之合作,并无偿提供技术和设备”刘维志很高兴。但仔细一想,如果和日本方面合作,他们就得把章安花几年心血搞成的有关工艺参数都告诉对方,这就等于把阿胶的工艺泄密了。于是,刘维志立即与山东省经贸委有关部门联系,问“日本人是不是索要制胶的工艺参数”,省经贸委的同志猛醒,断然拒绝了与日方的合作。日本人合作,我们也要用微机控制!倔强的章安开始自己探索微机管理之路,1998年东阿阿胶终于完成重点工序的计算机控制,还采取了远红外线烘干先进技术。对此,刘维志对章安充满敬意:“这都是章总一点点摸索出来的,虽然延后几年,但东阿终于搞成功了。这里依据全都是标准的生产工艺操作规程,是对工艺的一种总结。虽然都是基础工作,但没有基础工作,再强调质量也没有用。过去的工人没有四五年学徒,离开师傅绝对自己熬不好胶。时至今日,若用传统方法也有‘今年熬的胶和去年不一样,张三熬的和李四熬的不一样’这种情况。而在东阿阿胶,因为有关控制质量的数据已送到计算机里面,即使是刚来的学生,只要他会用电脑,培养一个星期,生产的阿胶也能和历史上最好的老胶工制的胶相媲美。当然,为了保持东阿阿胶的竞争优势,输入计算机里的数据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 在东阿阿胶,标准是变化的。章安说:“产品质量和标准有很密切的关系,但产品即是完全符合标准,也不能说是好的。标准必须有它的独特性、先进性。标准的制定,我们一开始从技术方面考虑较多,现在再制定标准,则要求更加严格。同样的产品,大家的优等品率都达到90%多,我们就觉得标准需要再修定提高了。修定的依据,主要是看市场、看用户、看精品,看国际的先进标准。”正是通过这种金牌的工作质量,东阿阿胶三次获得国家金质奖、传统医药“长城”国际金奖、中国中药名牌“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等。 “质量不是空穴来风,要靠许多标准工艺保证。有了好标准,在生产中严格执行,才能保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我相当于部队的装备部,搞蒸球化皮机等机械化改造,章安具体负责企业产品工艺及质量标准,才是一个完整的高质量的阿胶制造过程。”刘维志这样总结他和章安的分工与合作。 质量铸品牌 人们参观东阿阿胶的原料库看到,驴皮全是整张收购的。从视角上,驴皮与马皮、牛皮有很大区别,但为了保证驴皮质量的纯正,东阿阿胶一直坚持收整张驴皮。与东阿合作的驴皮供应商,有的长达十几、二十几年,他们对东阿阿胶的质量标准都非常清楚,采购时自己就先把关。到东阿后再由有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全部挑选,装卸工也都经过多次培训,对驴皮的特征很熟悉。仅凭肉眼还不够,东阿阿胶还有专门的质检人员对驴皮进行抽样化验。“现在我们用DNA可以鉴别出来驴皮的真伪,这种检测方法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动物药第一个指纹图谱,就是用DNA的指纹图谱来鉴别驴皮。”章安说:“我们的质量标准、和跟踪服务都在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我们的原料把关不变,质量把关不变,在这方面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都没有灵活松动性。” 走进东阿阿胶老厂区大门,迎面就可以看到一个突出横幅:“以金牌的工作质量创金牌的产品质量”。东阿阿胶的员工告诉我们,这是他们的董事长刘维志提出来的。刘维志解释说:“这个口号挂了20多年没有换过,我只想说明,对企业来讲,质量生命线到任何时候都是不可丢掉的。”章安告诉记者,她曾在人民日报上看到清华大学一位讲师的读者来信,他的母亲70多岁,吃了某厂家的阿胶,结果杂质分离不好,老太太吃后不但没治病,反而得了肠硬阻,住院开刀后拿出一团胶块。这种阿胶到了人身体后根本没法吸收,角质蛋白分子量太大,吸收不了,成了大胶陀。而吃东阿阿胶,不但是安全的,而且是有效的。为什么章安这样自信,在采访中我们发现, “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在东阿阿胶并非只是一个口号,而是结结实实地落在伸手可触的工作中。 刘维志、章安的话的确并非凭空而论,东阿阿胶的金牌工作质量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金牌的标准提高上。在扩大产量满足社会要求的同时,再把质量标准进一步提高,阿胶检测指标最初就是五项,这五项指标只能说明它的安全性,而如何证明它有效性指标,章安作了不懈探索,最后增加了总蛋含量、分子量的测定、挥发性碱性物、水不溶物等55项内控指标。后来中国药材公司、国家医药管理局,开始对全国的阿胶进行评比,评比的质量标准,就是由东阿阿胶起草的。后来国家有关部门又对阿胶的品质进行分类管理,即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各是什么标准,也是东阿阿胶起草的。 以质量创品牌,东阿阿胶经历了一个独特过程。章安深有感触地讲起一件往事。阿胶的药典质量标准中有一个灰份项目,标准不得超过1%,这对东阿阿胶来说确实有些太低,因为灰份的组成是阿胶当中矿物质的含量,设定指标是担心驴皮洗不干净会带进去泥沙,但东阿阿胶的水比重特别高,制出来的胶矿物质含量肯定要比其他地方生产的胶含量高。章安做过测试,把东阿阿胶与其他地方生产的阿胶拿到山东大学和山东省地质厅去分析,结果发现东阿阿胶铁、钠、镁、铬等和补血有关的含量,都是其他地方阿胶的几倍、几十倍。这就给东阿阿胶提出了一个严峻挑战。“怎么办?我们开展技术攻关,最后发现即要使这项质量指标达到1%,必须控制水的用量!经在生产工艺中反复琢磨,实验无数次,才把灰份标准从1降到0.99、0.98。 为了更准确地执行标准,提高阿胶质量,东阿阿胶广泛发动群众。“我们采取以质量目标为标准的计价工资,优等品、合格品的价格以两倍之差拉开档次,不合格品没有工资。这样员工就开始动脑子想办法把灰份降低下来,力争批批能达到优等品。达到一等品的制胶班组,现在有十几个,每年都评比,第一名让他们出国,而且给他们总经理特别奖。住房紧张时,第一名的就可以加分数……很多激励措施都是根据质量要求制定出来的。因为制胶工作的延续性,7个人一组从投料开始,一直到出胶,三天三夜整个全完成,然后休息一天,再去干第二批。员工为了解上批化验结果,下轮再投料时总结改进,就等在化验室,一直等到化验指标出来。若有事,就让爱人到化验窗口去看结果。在东阿阿胶大家对质量问题的关注已经延伸到员工的家属。” 更令人高兴地是,刘维志并没有陶醉于当今的“中国胶王”,他和章安又擎起了质量现代化的大旗。率先通过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ISO9000质量体系、ISO1400国际环境体系三认证、制定重金属及农药残标准并加以控制且不说,他们又史无前例的拉开了“阿胶二次开发”中药现代化的帷幕,用分子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学等高新技术破解阿胶的功效和机理,找出有效成份,在分离精制,开发源于而胜出传统阿胶,能够进入国际医药保健品主流市场的现代阿胶新产品,而今已结成了由清华大学、中科院、浙江大学等诸多学校院所专家精英加盟的攻关大军,用国际通用的方法和手段完成了阿胶补血、止血、增强免疫力的现代药效学实验,并已分离出7种有效成份。不断赋予“千古圣药”新的质量生命力,打造亚洲第一滋补品牌,把民族传统阿胶事业置根于世界沃士之中而长青,这就是中国“胶王”的胸怀与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