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变电工"变"自科技创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2日 11:43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特变电工成为中国输变电同业第一是如何实现的?我想,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技术与人才。7月中旬,特变电工(600089)董事长张新一语中的。 平均9天一项专利 2004年1月,中国专利申请国内企业百强排名如期出炉,与宝钢、一汽、中国石油等共
统计显示,截至2003年11年10日,特变电工共申请专利213件,累计授权专利76件,累计技术秘密6件。特别是在2003年,公司申请专利133件,当年即新增授权专利40件,平均9天一项。而另一项统计则更显有魅力:特变电工新产品产值率、利润率均超过50%。 公司旗下新疆变压器厂总工马旭平告诉记者,科技创新就是特变电工崛起于业界的最大法宝。他自己就始终记得1998年参与9型220千伏变压器的事。那时刚刚毕业的马旭平只有23岁,大家在一位资深专家的带领下,一群年轻人封闭在一座楼房内,每天的工作就是研讨与设计,渴了喝口水,累了打个盹,2个月后当大家走出房间时每个人都瘦了整整一圈……此次特变电工以11个月的时间创下了一项重大科研攻关新纪录。 可贵的是,进入发展期的特变电工继续保持着对科技的渴望。记者发现,中国变压器行业仅有的一名院士、电线电缆行业仅有的一名院士,均已被公司聘请为独立董事,而加盟的青年才俊更是不可计数,仅在2002年受邀进入公司的科技人员即达410人。 培训费每天超过2万元 截止2004年初,特变电工80%员工拥有大中专学历,除3名工程院院士外,外籍院士也有2人,博士、硕士更多达110人,引人注目的是,特变电工还在2002年建成了新疆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尖端技术的作用,在变压器行业显然还需要数量庞大、执行力强的产业工人。这方面,特变电工从不吝惜,每年都会拿出大量资金用于员工教育,如全员人均一次的系统培训,选拔100名中青年干部赴清华、北大等院校及ABB、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学习。尤其是在2003年,特变电工共投入培训经费800万元,平均每天竟超过2万元。而公司董秘郭俊香同样大有感慨:每年春节长假,公司也会组织中高层干部进行学习,如2004年1月她就参加了职业经理培训班。而自她1995年进入公司后,累计参加过多少次这样的培训,自己都记不清了。 重视知识并不惟学历论,这是记者采访中的一个深刻感受,公司更注重观察员工的学习与进取。 记者在特变电工采访的几天里,接触的几位副总都相当年轻,旗下分工的负责人、中层干部中,青年人占了最大比例。董事长张新对此的总结是:特变电工的用人之道,就是把最适合公司发展的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用人不惟学历、不惟资历,一切都要服从公司发展这个大原则。 尊重知识与礼遇才俊,特变电工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不但人均产值由不足千元成功接近百万元大关,特变电工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利润总额、劳动生产率、产量等重要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之最。(来源:证券时报记者王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