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业之星+轮胎之星=青岛双星吸收合并促成青岛双星战略转移
人们印象中的传统制鞋企业--青岛双星(000599)三季度报告显示,在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中,轮胎行业实现了9.29亿元,占到了主营业务收入的77.48%;而公司的老本行--制鞋业只占到了主营业务收入的13.25%。这表明青岛双星历时4年完成的吸收合并已见成效,公司主营业务成功地由鞋业转移到轮胎业,实现了传统行业的战略转移和提升。
吸收合并打开另一扇门
由为人造鞋到为车造鞋,青岛双星得益于吸收合并。
1996年4月,青岛双星作为一家专门生产中、高档冷粘运动鞋的企业登陆证券市场。上市后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成长为民族制鞋工业的骄子,双星也成为享誉国际的品牌。然而,由于制鞋业进入门槛低,公司的生产经营面临着日益加大的市场压力。
如何在发展制鞋的同时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青岛双星董事会苦思的问题。1998年初机会终于等来:权证市场关闭后,青岛下柜企业--青岛华青工业集团尽管轮胎产品市场向好,几年来连续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长,但是资金匮乏无法继续支撑企业正常运转,危难之中的华青欲投靠青岛双星,希望能够被吸收合并。2001年,青岛双星向华青定向发行2332.5万股普通股,按1:1的比例吸收合并华青股份2332.5万股股份。
吸收合并为青岛双星打开了另一扇发展之门。完成对原华青股份的吸收合并后,公司主营业务的范围已由单一的鞋类制造、销售拓展到了橡胶轮胎、铸造机械、橡塑机械及绣品的制造销售,橡胶轮胎已成为公司的支柱产业。
全力打造 轮胎之星
通过吸收合并进入轮胎行业之后,青岛双星迅速在这一新领域接连发力:
2000年1月,通过变更配股募集资金投资控股青岛华青轮胎工业有限公司之后,公司逐步加大了对轮胎生产的投入。2002年5月,公司董事会进一步确定了以轮胎作为公司支柱产品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在斜交胎稳定生产能力、巩固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的基础上,重点加快全钢载重子午胎的发展步伐。
关键时刻,大股东双星集团实施了明智的战略部署:将近3000家鞋业的庞大经销网络卖断给个人,使得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由上市初的9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4%左右,加快了公司轮胎业的发展。
2001年11月,青岛双星引进世界先进的全钢丝子午线载重轮胎的制造技术和主要设备,分三期正式投产全钢丝子午线载重轮胎项目,现已基本形成了100万套的年生产能力,预计明年上半年将完成子午胎三期工程,达到150万套全钢子午胎生产规模。2003年1月,公司投资800多万元扩建了高标准、现代化的农用胎生产线,年可生产农用胎200万套,实现了集约化、科学化、现代化。
青岛双星始终坚持产能的扩大必须以品质为前提。涉足轮胎行业不久,公司就获得了出口质量免检的资格,继1998年12月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后,2002年5月又顺利通过了QS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为进军国际市场拿到了绿色通行证。同时,青岛双星利用铸造机械、橡塑机械的自主研发能力,为轮胎生产提供设备自我配套服务,不仅节约了大量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成本,同时增强了自我创新意识。
短短两年,青岛双星轮胎生产在以资金为保障的重点扶持下,发挥大集团、上市公司、双星名牌和管理的优势,呈现出了超常规的发展势头。2002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2001年提高了18.5%,其中轮胎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76.15%。2003年上半年完成销售收入7.89亿元,同比增长27.2%。公司新建载重子午胎项目的投产,不仅使公司的销售收入有较大提高,也对公司的利润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双星的品牌价值也在不断提升。双星轮胎从2002年的青岛名牌上升为2003年的山东名牌2003年11月,双星轮胎又被中国名牌发展评价中心及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确定为中国轮胎行业十大民族品牌之一。
战略规划双星并举
对于未来发展,公司预计到2005年轮胎销售收入将达到50亿元,跻身国际轮胎行业前列,打造国际品牌。
但这是否意味着公司传统主业--鞋业要退出历史舞台呢?青岛双星有关人士表示,公司并不会放弃制鞋,而是要继续发挥鞋业的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公司鞋产量已由1996年的356万双增长到2002年的710万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连续十年夺冠,双星品牌的价值已达1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