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造假高手出水 *ST中农导演股市黑色幽默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06日 11:08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 ||
本报记者 李东平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ST中农(600313)今天的残局?其实在我们审视*ST中农上市前后的过程,就可以发现,*ST中农上市之初已经埋下祸根,并最终导致了*ST中农上市后一步步陷入深渊。 首先是上市基础并不踏实。尽管主发起人是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和江苏农垦,但作为种子主业的资产几乎全部来自江苏农垦。从招股说明书可以看出,早在上市前的1997年开始,*ST中农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已经逐年下降,到上市前的2000年上半年,每股收益仅为0.08元,净资产收益率仅为5.40%,而资产负债率却高达67.64%。其实主发起人之一的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本身的资产质量已经不乐观,截止1999年年底,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52.44亿元总资产中,净资产值仅有4.5亿元,尚不到总资产的10%。 上市三年间,董事会对业绩连续亏损给出的理由是:国家相关政策变动影响业绩,上市费用、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等增加较快,销售成本增加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ST中农主营业务收入也呈下降趋势,主营业务利润也逐年下降。 其次是上市募集资金项目论证不充分。在招股说明书中,30万吨种子基地和销售中心、农作物原种基地项目、鸵鸟产业化项目、剑麻产业化项目和天然香料加工项目是*ST中农吸引投资者的五大项目,但募集资金刚到手,在2001年年报中公司董事会居然称,农作物原种基地项目、鸵鸟产业化项目、剑麻产业化项目和天然香料加工项目因可研期较长,公司还在组织进一步论证。到2002年年报显示,当年除30万吨种子项目外,其他项目一分钱未投入,而累计募集资金投放才区区1000多万元。2003年半年报显示,募集资金项目全面停止,至今仍全面停顿。这些募集资金项目似乎只是公司上市“圈钱”的借口。 再次,大股东在上市时隐匿大量担保事项,欺骗投资者。据公告显示,在1997年11月-1999年11月之间,即*ST中农注册成立前后、上市之前,第一大股东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华垦国际贸易公司和分公司———农牧分公司就为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及其关联企业签署担保协议,部分已经逾期,而华垦国际贸易公司和农牧分公司后来都在上市过程中被大股东装进了*ST中农。这部分逾期担保在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和历年年报中从未披露,在公司董事会记录上也没有记载,据统计总共涉及7项担保,担保总金额高达9800余万元,部分担保已经涉讼。而滑稽的是,在2002年证监会推行的《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自查报告》行动中,大股东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在自查中,终于“发现”上述问题,但上市公司最终成为部分逾期担保的埋单人。 由此看来,从上市筹备到进入辅导期,从上市申报到顺利过会,再到顺利上市,*ST中农大股东从一开始就在证券市场导演了一场黑色幽默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