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威特格林柯尔等民企黑马强势介入家电行业后,民营企业已撑控了中国家电业半壁江山。
家电新民企资本扩编
今年以来,家电业板块一直变局环生,在被誉为“民营企业上市潮”的2003年中,家
电民营企业并购上市公司或通过买壳上市,成为今年家电行业的一大特色。在这股民企上市潮中,国有股开始逐渐退出资本市场,一些传统国有大型家电企业/集团开始纷纷转型变制,有的甚至彻底告别经营数十年的家电行业。上菱电器、小鸭电器重组后先后告别家电业;小天鹅被民企斯威特并购后,将转型为信息、时尚类家电企业,日后还将涉足IT行业……另一方面,有的民营企业通过买家电企业的“壳”获得上市融资渠道,进一步加速了自身发展;有的民企则通过收购家电上市公司,涉足家电行业。2003年,可说是家电民企频繁上演并购、重组、转型的一年。
民企再掀家电业并购潮
今年的民企并购潮可谓汹涌澎湃,被称为“家电业并购大鳄”的顾雏军继今年成功收购冰箱行业四大家族之一美菱电器后,格林柯尔旗下的广东科龙电器与杭州西泠集团签署协议,收购了西泠70%的股权;在小鸭正式投入中国重汽怀抱之前,还多次传出格林柯尔可能入主小鸭电器的消息。此前,格林柯尔已经于2001年成功收购了科龙,加上去年收购的南昌齐洛瓦、吉林吉诺尔,以及上菱冰箱的两条生产线,格林柯尔旗下的冰箱销量已实现了亚洲第一。顾雏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格林柯尔不断并购冰箱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产能,打造世界第一的冰箱王国。虽然业界对顾大肆并购的行为存有种种疑问,但不可否认的是顾雏军确实通过这一连串的并购行为使格林柯尔从名不见经传的一家的制冷剂生产民企演变为现今中国股市响当当的“格林柯尔系”。
今年7月底,正式入主小天鹅集团的斯威特集团是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在业内也被称为“资本市场的运作高手”,斯威特在入主上海科技后,已成功转型成以IT特别是短信业务为主的科技类公司,并且业绩不断提升。而在并购小天鹅之前,斯威特集团总裁严晓群表示,一旦入主小天鹅,将会把小天鹅从传统白色家电企业转型为以信息、时尚类家电为主的综合大型企业,甚至不排除成为IT企业。斯威特对小天鹅的改造已是势在必然。
9月24日,万和集团以1.1亿元的代价将ST美雅收入囊中。ST美雅的第一大股东鹤山资产办将其所持有的ST美雅27.49%的股份转让予顺德万和集团,转让价格为每股1.0107元。与斯威特并购小天鹅不同,万和收购ST美雅意在“借壳”;与格林柯尔并购美菱电器也不同,万和选择的不是同业,而是与其主业相距较远的毛毯制造业。
近年来,不论是民营企业青睐家电上市公司,还是家电民企“买壳”上市,都是意图在资本市场争取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民营资本最近10年获得迅猛发展,十六大后出台的系列政策更为其松绑,但多数民营资本缺乏实体支撑,或者没有足够的运作面,而中国的家电行业是最具新闻价值和平台拓展空间的选择,这也是民营资本看好家电大军的主要原因。
从“买壳”上市到造系运动
近年来,家电业因民营企业的蜂拥上市,并购精彩不断,一些实力雄厚的家电集团,更在中国股市全面展开各自的造系运动。目前在家电板块异常活跃的几大并购高手,无论是格林柯尔系、美的系还是斯威特系,无一不是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也通过不断的并购行为,迅速打造了拥有多家同业态或异业态上市企业,形成共生共荣的关系。
以格林柯尔为例,造系运动给它带来的好处除了可以上市融资外,资源的共享、规模效应的价值也是难以估量的。因为格林柯尔旗下除一家制冷剂工厂外,几乎都是冰箱企业,用顾雏军的话说,可形成年产上千万台的生产规模,这点是国内同行难以企及的,并在市场上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最近,格林柯尔旗下两家上市公司科龙、美菱更结成采购同盟,无疑大大节约了采购成本;而且格林柯尔同时还生产制冷剂,形成产业互补。
而斯威特并购小天鹅则是看好小天鹅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作为正处于快速上升期的高科技企业,斯威特对销售网络的渴求是显而易见的。但更多地选择进入资本市场的民营企业看重的则是实现自身的多元化发展,新的集团进入广州冷机、万和入主ST美雅同属此类。
家电民企上市喜忧参半
有业内人士指出,民营企业选择“买壳”上市、并购甚至赴港上市,主要原因是当前民营企业上市的政策、法律环境虽有所改善,但通过A股上市对一般民营企业而言仍然门槛过高。据一位民营企业老总透露,今年等候排除入辅导期的就有800多家企业,光排队就要等上好几年,更不用说到时能否获批。
为此,目前“买壳”上市,或并购扩张成为很多民企谋求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式。据有关统计显示截至2001年4月28日,采取直接上市方式的民营企业共有48家,约占入主上市公司民营企业总数的42%;“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共有65家,约占入主上市公司民营企业总数的58%;“买壳”上市成为民营企业上市的主要方式。
有专家认为,选择“买壳”上市主要是受到当前证券市场制度框架的影响,我国股票存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块,企业“买壳”上市的主要方式是场外收购或称非流通股协议转让,一般是在其每股净资产的基础上加一个溢价,但是融资则是参考二级市场股价,实际上就形成了低价买壳、高价融资的框架,再加上国有资本从多个竞争性行业撤退的宏观经济背景的存在,加大了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动力,但同时民营企业对国有上市公司股份的低买高融(资),使得最近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呼声渐强。
一位证券人士认为,虽说家电业内并购,基本上是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行业的过程,是优势企业吞并劣势企业的大势所趋,但是在目前民企上市仍存在一些隐忧。首先是管理制度的过渡问题,中国的大多民营企业都是以家族式企业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内部管理机制并不完善,虽说目前80%以上的民营企业都自觉向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但部分民营企业存在的管理缺位、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在实现上市后仍然存在,并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运作;再次,上市民企业绩表现也不都令人满意,亦是良莠并现,据有关统计,直接上市的民营企业整体业绩要远远高于沪深两市平均水准,而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入主的上市公司业绩表现较差,这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买壳容易整合难,民企或壳公司自身存在管理缺陷所致,而有些上市民企股权频繁易主现象严重,影响了公司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吴俊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