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缺陷是“恶东”横行的根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02日 15:06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 王子恢 中国股市的“恶东”现象层出不穷,与中国股市的制度性缺陷相伴而生。股权分裂、上市公司治理不完善、 监管滞后等,客观上为上市公司大股东一股独大、操纵上市公司提供了现实土壤,要根除这种现象,关键在于消除中国股市的 制度缺陷。 在股市的制度性缺陷中,人为的股权割裂往往是许多问题形成的根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割为非流通 股和流通股两大部分。股权结构的人为割裂造成“同股同权同利”基础的丧失,利益的差别导致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各 自追求不同的目标,而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则为国有股股东凭借其控股地位来攫取相关者的正当利益提供了现实可 能性。大股东可以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控制上市公司,左右上市公司的行为,为所欲为地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进而侵害中 小股东的利益。可以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法人治理结构的不规范是造成上市公司恶意融资的根源。 在当前制度安排及约束机制存有缺陷的背景下。“恶东”作恶所带来的巨大的非法利益,与极低的作恶成本 比较之后,纯粹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恶东”盛行实属必然,因而,单纯地从道德评判的角度去反思“恶东”已经没有意义。 因此,必须要从制度上找原因。健全制度并提高违规成本,已经成为公司治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中国股市发展到现在,许多问题的产生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要从根源上根除这些问题,并非易事。 首先,要完善股权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与违规成本。 “恶东”当道,与上市公司“一股独大”一衣带水,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息息相关。由于股权过于集中 ,许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与其大股东的董事长均为同一人,董事长同时还要兼任总经理或者CEO。许多上市公司董事会、监 事会及各专业委员会等机构在实际中往往成了一个空架子。大股东在无意识中将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当做一件衣服上的两个口袋 ,其不良意志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抵抗,因此,完善股权结构,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大股东的行为。 2002年颁布实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公司治理必须“机构设置完整”并“功能到位”。还特别 强调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董事会制度、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的建设。而如今,一年多时间已经过去,建立健全的公 司治理体系依然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因此,要有效杜绝“恶东”现象的发生,必须要让公司治理结构健全起来,形成有效的、真正为上市公司利 益着想的决策层。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可谓任重而道远。 其次,要规范关联交易及对外担保。 在大股东操纵上市公司的过程之中,关联交易是有效的秘密武器——由于关联交易与市场竞争、公开竞价的 方式不同,其价格可由关联双方协商确定,尤其是在我国评估和审计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尚未得以充分发挥的情况下,关联方往 往对其交易所涉及到的产品、资产、项目等形成一种与市场价格相背离的非公允价格,交易往往沦为大股东操纵并掏空上市公 司甚至为个人谋利的手段。 关联交易应当遵循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原则签订书面协议,并按有关规定予以披露。但实际上,上市 公司中,在关联交易上出的问题最多。如:利用会计准则或其他政策法规的不完善,掩饰非正常关联交易;已纳入合并会计报 表编制范围的子公司之间的交易不披露;关联交易披露重形式、轻实质,对有关交易要素如交易金额或相应的比例、未结算项 目的金额或相应的比例、交易价格、定价政策等往往不予披露等等。 为规范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行为,证监会早就对上市公司对外信用担保的对象选择、担保的风险防范、担保 的信息披露等具体操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但实际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有效 解决,对外担保不规范、超额担保等蕴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行为依然层出不穷。 关联交易与对外担保最容易使上市公司在不知不觉中被“恶东”掏空,因此,进一步规范关联交易及担保行 为,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再次,应该让会计师真正起到作用。 股市“恶东”现象的泛滥,其中都伴随着大量的会计造假。由于会计信息失真,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 一般被掩盖起来,最终导致公司行为失控。因此,解决股市“恶东”现象,不能不考虑从根治会计信息失灵及会计信息造假入 手。如果会计等中介机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一些大股东利用种种隐蔽手法操纵上市公司的行为一定能够在审计报告中体现出 来,这样就能切实有效的地防范“恶东”的圈钱行为。 最后,以资抵债及股份回购应当谨慎。 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但对绝大多数已经被“恶东”掏空的上市公司来说,重新获得现金已经没有可能,有 偿还意愿的大股东们,往往是在拿走上市公司的“真金白银”之后,用土地、房产等资产或者是股份来作为抵偿。实际上,以 资抵债是另一种变相的关联交易,其主要的问题还在于若大股东操纵中介机构制造非公允价格,最终以虚高价格来冲抵其原先 从上市公司拿走的现金。“以股抵债”较“以资抵债”,似乎可避免“黑箱操作”。但倘若回购的是非流通股,很多问题也会 随之而来,比如,可能会出现大股东先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资产,掏空上市公司,然后用本已一文不值的公司股票偿还负债的可 能。另外,“以股抵债”时,决定回购价格依然是操作中的核心问题。而在价格方面,很容易产生与“以资抵债”同样的问题 ,如果公平性的问题不能解决,中小股东还是“任人宰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