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重要企业碳中和竞赛与“漂绿”风险| ESG-焦点

全球重要企业碳中和竞赛与“漂绿”风险| ESG-焦点
2021年01月18日 20:16 爱投顾股票

原标题:全球重要企业碳中和竞赛与“漂绿”风险| ESG-焦点 来源: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吴渊

金融界网1月18日消息 全球重要企业的碳中和竞赛正在进行。但是,企业决策层对ESG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已经影响到了重大战略的实施,为企业、投资者,以及董事会带来重大的风险。

本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对外宣布启动其“碳中和”规划,全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据了解,其正在建立一个由多部门组成的专项研究机构,以进行“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顶层设计,以及减排路线图方案。在新能源发展方面,中海油将在“十四五”期间,以提升天然气资源供给能力和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为重点,推动实现清洁低碳能源占比提升至60%以上。

在2020年我国明确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减排目标时间规划后,除各政府部门纷纷出台相应政策、规划、工作重点外,国内大型龙头企业也加速对外公布其减排与绿色转型的目标以及行动方案。其中,以国有能源企业的相应最为积极,分布遍及电力、石化、煤炭等领域。例如,国家电投就在日前宣布,截至2020年末,其电力总装机达1.76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占比56.09%。2020年全年,其新增清洁能源装机2259万千瓦,总量达到9888万千瓦,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达到6049万千瓦,跃居世界首位。此前,国家电投董事长钱智民也在公开发表的讲话中承诺,2023年国家电投将实现在国内的“碳达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国有企业利用体制机制优势,在支持中国实现减排承诺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其他所有制中国企业,以及全球企业转型做出了关键表率。

1月13日,腾讯公司透过社交媒体宣布了其正式启动碳中和规划,也成为了国内互联网巨头企业中的首例。

碳中和承诺逐渐成为主流

2016年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巴黎协定》距今已经5年。在该协定中,把控制温度提升在2摄氏度正式定为了目标,并将1.5摄氏度定为了努力方向。与此同时,本世界下半叶实现碳中和、缔约各方以“自主贡献”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等,也都是“协定”的重要内容。

《巴黎协定》确定了2020年之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路线安排,以2020年为过渡,以2021年为关键转折,“碳中和”承诺逐渐在世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主流推动力。而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的经济“绿色复苏”进程,就是这股推动力前进的阶段性方向与轨道。

就在前几日,百事可乐正式对外承诺,将在2040年实现碳中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百事可乐需要在2015年的水平上,将其直接运营行为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75%,并将所谓“范围3”(供应链与客户使用其产品产生的排放)排放减少40%。截止目前,“范围3”的排放占百事可乐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91%。

百事可乐的减碳计划已经获得了“科学减碳倡议组织”(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的认可,同时,其也加入了“1.5℃企业雄心项目”(Business Ambition for 1.5°C)。百事可乐已经宣布,在2030年前,其旗下所有公司及业务将使用可再生能源。而在2030年后10年内,其所有合作第三方业务也将加入这一承诺。在2020年,百事可乐在美国仅购入了可再生电力,并预计今年会在墨西哥与澳大利亚进行同样的行动。

全球巨头企业们以多样化的路径迈向碳中和目标,其中包括了巨大的投资、彻底的转型,以及对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去年底,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发布了其在2050年将实现碳中和的“净零”目标。然而,与通常做法不同的是,美联航并不完全依赖于购买碳汇,或进行森林保护行动而实现的中和补偿。其投入了数百万美元在一个名为1PointFive的项目。该项目是西方石油公司子公司Oxy Low Carbon Ventures与Rusheen Capital Management的合作项目,其目的是通过空气直接捕获技术去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美联航预计,其对该项目的贡献,未来相当于每年4000万棵树对二氧化碳的吸附作用,但面积却小了3000倍。

企业“碳中和”的承诺声音,分布在各个行业之间。例如,时尚行业的巨头开云集团早在2019年9月就承诺将在其集团内部各品牌,以及供应链中实现碳中和。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在2025年,其直接运行业务与供应链的碳排放将减少50%。

截至目前,已经有1400余家企业通过设置“碳中和”目标,加入了联合国的“清零竞赛”动议。

警惕“漂绿”风险

所谓“漂绿”(Greenwashing),大体意思指的是某组织对其环保行动、绿色转型的付出与成果进行虚假宣传。这一合成词汇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每一次觉醒,“漂绿”风险也相应的变化、转型,甚至放大,威胁着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推进。

在当前这一轮全球低碳减排、绿色经济的浪潮中,不出意料的也闪现着“漂绿”风险的身影。事实上,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投入体量与市场空间,当下环境中的“漂绿”风险与以往皆不相同,少了许多直白的、粗糙的造假,其链条更复杂、过程更隐蔽、责任更加难以认定。

一家名为“GreenTrees”的企业,因媒体的曝光,暴露出了新型“漂绿”产业链的问题。该企业自称北美最大的减碳造林项目。自2007年成立以来,其已与550多名土地所有者签订合同,支付费用将耕地转变为林地,并计算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碳汇,再向希望抵消自己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大公司出售这些减碳信用。其客户包括了一些世界上最大的企业,如壳牌、迪士尼、美国银行、大都会人寿、微软、波士顿咨询公司等。

然而,经过调查却发现,GreenTrees通常会将已经种植或将要种植的树木计算为其获得的碳汇。也就是说,其向已经存在的林地支付所谓“退耕还林”费用并纳入其获得的减碳信用中,而这通常比真正劝说土地拥有者改变土地用途要简单的多——人们总是很乐意签订不用做任何改变或付出就能获得利益的合同。但这一行为,实际却并未真正产生减碳的额度,向GreenTrees购买碳汇的企业,也因此并没真正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曾经在2015年向GreenTrees购买过减碳信用额度的美联航,也在2020年底表示,其将不再使用“碳补偿”作为实现“碳中和”的方式。

当然,公平来看,那些向GreenTrees购买过无效碳汇的企业,应当属于受害者而并非有意进行“漂绿”。但探究问题的根源,还在于企业管理层对于气候变化、低碳减排相关主题的生疏,与决策的漫不经心。

纽约大学斯特恩可持续发展商业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最大100家公司的1188位董事中,只有6%具有环保相关方面的认证,而只有0.3%具有气候或水资源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另一项由美国银行对600余家企业与机构投资者做出的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大量企业进行了“碳中和”承诺,但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已经具备了坚实的通向这一目标的计划。

将这两项调查结果结合起来看,足以引起相当的警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转型 百事可乐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19 泰坦股份 003036 5.72
  • 01-19 富淼科技 688350 13.58
  • 01-18 秋田微 300939 37.18
  • 01-18 信测标准 300938 37.28
  • 01-18 药易购 300937 12.25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