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的方式书写新乡土文学

用传统的方式书写新乡土文学
2019年04月21日 02:05 华西都市报

——《地衣李村寻人启事》小评

□崔耕

  如果一定要给李瑾新作《地衣》贴上一个标签,大概可以将其分类在“乡土小说”的大概念下。用赵园所说的“甜蜜的痛楚”来形容李瑾对故乡的情感极为恰当,正是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感,促成了《地衣》这部小说的诞生,但又时时能从这部小说戏谑的笔法中读到沉重和痛楚。《地衣》将目光锁定在李村的五十多个个体身上,用漫画式的手法,勾画出一个个让人难忘的人物形象,用他们来展现当代乡村的局部景象,晕染当代乡村的风貌——这一手法,不禁让人联想到《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等中国古代笔记体小说。借用传统的方式来描述当代生活,大概与作者学历史的出身有关,这一手法在李瑾的小说中是否成功还不敢妄下定论,但对传统艺术手法的借鉴和化用,在中国现代小说更多受到西方小说创作的影响的背景下,的确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
  中国地大物博,发展不均,现代性进程在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的速度、覆盖面皆不一样,对于用文学手法来表现讲述乡村中国的当代乡土作家来说,这些都是必须要注意的现实。学历史出身,又搞小说创作的李瑾对这一点看得很通透,所以他在小说创作中选择了谨慎的方式,即对笔下的乡村世界不作评论,他仅仅是讲述,用一种极接地气的语言,拉近和读者的关系,为他的家乡——李村,在这个眼花缭乱的现世博取人们关注的一席之地。小说中的五十来个人,多数生活沉重而不自知,李瑾的记录,充满张力但情感节制,这种情感上的克制,跟作者的生活现状不无关系——农村出身的作者,目前生活在北京,每天上下班都需要长时间乘坐地铁,在地铁这样一个拥挤嘈杂,与农村的广袤截然相反的所在,反而能跟家乡在空间上拉开一个恰如其分的审视距离,让李瑾在怀念家乡的同时可以冷静地看待家乡的人和事。在《地衣》里,李瑾记录下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不美化他们,也不批判他们,他把自己当成他们当中的一员,对他们的境遇有心痛怜惜却并不把自己放在居高临下的位置散播廉价的同情,更多的,是在对他们命运的描述中体会人类共同的沉重和悲凉,而命运的悲剧性质,并不缘自于简单的城乡差异。作者期待的是通过对这群缺少关注的人的记录,来关照芸芸众生的共同命运,关注这些注定被掩埋在黄土下的普通生命。
  李瑾的《地衣》,从来不避讳乡村的丑陋和黑暗,它们和家乡的温情、天真相杂糅,共同构成了这个真实的李村。可能是考虑到中国当代乡村发展的复杂性,李瑾并没有在小说中流露对乡村未来发展作出某种规划的野心,也没有试图为李村的精神生活做出高屋建瓴的指导。当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个体的作用是多么有限的时候,对生命的记录就不失为一种清醒又务实、微弱地对抗命运的方式,诚如李瑾在小说后记中说到的那样:“……我所能做的,就是记录下身边的人,截取我所理解和认识的某个片段,将他们留在地表,借以覆盖我们裸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一句话,我不记录,他们将永远消失,尽管这种努力徒劳,却也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试图。”
  为了尽可能地表达真实和现场感,《地衣》用到了近乎原始的质朴语言。这本小说中几乎看不到知识分子的、学院派的话语,整部小说更像是李村生活的现场直播,粗粝的比喻、鲜活的地方歇后语、乡土气浓重的对话,组成了李村特有的语言环境,书中的五十多个人物就在这种语言环境中不断地丰满,以独特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
  李瑾以吸收优秀传统的写作手法、理智的观察角度、原始质朴的语言风格,成就了一部风格十分突出的作品,也为中国乡土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新思路。小说《地衣》中强烈的人文关怀,以及对每一个看似普通卑微的生命的无限尊重,都体现出文学最宝贵的“以人为本”的本质——只有那些切切实实生存在土地上的人们,才能构成当下最真实的乡土文学写作。

《地衣李村寻人启事》
作者:李瑾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地衣 李瑾 乡土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5-10 泉峰汽车 603982 9.79
  • 04-24 日丰股份 002953 --
  • 04-23 有友食品 603697 --
  • 04-17 中创物流 603967 15.32
  • 04-17 运达股份 300772 6.52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