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不仅要做加法还要做减法

专家: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不仅要做加法还要做减法
2018年08月06日 06:47 新浪财经综合

  综合施策持续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见习记者马玲

  近日,人民银行召开2018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对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作出重点部署。会议提出,下半年要继续改善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强化考核激励,落实好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各项政策措施。

  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多次出台政策,助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通过股权投资、再担保等形式支持各地区开展融资担保业务,带动各方资金扶持小微企业、“三农”;人民银行于6月24日宣布年内第三次定向降准,其中释放资金约2000亿元用于支持相关银行开拓小微企业市场,发放小微企业贷款;6月25日,央行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从货币政策、监管考核、内部管理、财税激励、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23条具体措施,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那么,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看来,从小微企业自身来看,资产规模较小、固定资产少、抵押物不足导致其信用风险较高。从现行的财税金融政策来看,小微金融业务普遍存在收益低、风险高、成本高等问题,需要政策配套支持,特别是小微企业信用体系、以政府为主导的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散机制等亟待建立。

  此外,金融机构业务模式不健全等也是症结所在。“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偏低,符合小微企业发展特征的金融产品体系有待构建。” 董希淼说。

  针对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这一话题,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第十届陆家嘴论坛(2018)上曾表示,需要构建覆盖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体系,针对小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金融机构要有不同金融服务;要通过正规金融渠道提供更多的融资,使正规金融成为小微企业融资的主力军;要坚持财务可持续,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内在动力。

  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等一直是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途径。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金融机构考虑到向小微企业融资可能造成资本金损失,包括定向降准等政策在内的激励效果或将受到一定影响,未来如何提升金融机构对小微信贷的供给意愿和能力更为重要。

  今年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提出“鼓励未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的银行增设社区、小微支行”。在吴琦看来,目前大中型商业银行已普遍设立普惠金融机构,专业化经营机制基本成型,但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商业银行内部考核机制要改革。

  吴琦建议,银行应提升小微金融业务的战略认知,整合内外部业务和优势资源,完善相配套的经营管理机制和组织架构,构建综合化、差异化、有梯度、有深度的金融制度和产品供给,提升小微企业的服务质效。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协助各级政府完善小微金融的基础制度和基础设施,推进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金融知识普及工作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教育培训,提高金融知识普及率和渗透率。

  “对金融机构而言,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不仅要做好‘加法 ’,还要做好‘减法’,如退出‘僵尸企业’‘三高’行业等。”董希淼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采取关闭、破产等方式对“僵尸企业”予以“出清”,并将其退出的资金用于服务具有成长性的小微企业,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是长期形成的,业内多位专家一致认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不能一味指望货币政策、信贷政策,需要形成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合力。应该多部门联动,采取全方位、立体式的措施,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协同推进,探索和建立长效机制。易纲表示,在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同时,监管部门要考虑小微企业风险情况和风险溢价给予差别化监管,财政部门给予小微企业贷款一定的税收优惠,商业银行要从内部转移定价和服务机制等方面提升小微企业服务水平,用“几家抬”的思路来共同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责任编辑:张国帅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