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济医药应收账款高企 坏账准备计提占比高达40%

博济医药应收账款高企 坏账准备计提占比高达40%
2018年05月26日 03:10 中国经营报

  应收账款高企 博济医药坏账准备计提占比高达40%

  参商,曹学平

  近日,广州博济医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济医药”)发布2017年年报:实现营业收入1.31亿元,同比增长81.22%;归母净利润-2449万元、归母扣非净利润-2648万元,分别比同期减少1273.34%、443.79%。

  公司同时发布2018年一季报:实现营业收入3164万元,同比增长207.35%;归母扣非净利润492万元。

  对2015年刚上市即遭遇“7·22”自查核查的博济医药而言,今年业绩复苏来得殊为不易。不过,博济医药经营业绩的变脸也使得业界对于其部分财务数据存疑。

  财报显示,2016年、2017年,公司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88.23.88万元、9909.87万元,计提的坏账准备分别为2836.59万元、4276.09万元,计提比例分别为32.15%、42.28%。由此可见,2017年近亿元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就超过四成。而2015年,公司计提的比例为20.03%。

  业内人士分析,博济医药坏账计提比例逐年大幅攀升似乎表明公司的回款能力逐年削弱,或另有隐情。5月14日,博济医药接到深交所创业板公司管理部的问询。

  对于今年博济医药应收账款逐年增加,尤其是2017年计提的坏账准备高达40%的情况,博济医药相关高管回应《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因为应收账款账龄逐年上升,坏账准备计提的比例逐年上升,故应收账款坏账率逐年上升。

  上述人士称,应收账款账龄的上升主要是与“7·22”的核查风暴相关。自查核查工作覆盖2015年7月至2016年下半年,其后进入常态化,历时时间较长,在此期间,公司大部分在研临床试验项目基本处于暂停状态,而CRO行业是以承接项目的订单量、项目的进度来确认收入,项目进度的延缓直接影响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

  应收账款占比高 账龄长

  根据官网显示,博济医药创建于2002年,是一家从事新药研发外包服务的新型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为医药企业和其他新药研发机构提供新药研发全流程“一站式”外包服务。 2015年4月24日,博济医药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

  根据2017年博济医药年报显示,公司 2015 年、2016 年、2017 年坏账准备占应收账款余额比例分别为 20.03%、32.15%、42.28%。2017 年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 9909.87万元,其中账龄两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余额合计 6898万元,占比 70.68%, 账龄一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期后回款率不足 20%,两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期后回款率不足 10%。

  反观,博济医药2017年的营业收入仅为1.31亿元,应收账款余额占营业收入比重较高、账龄较长。随着应收账款年限的增加,账款的回收也越加使人担忧。

  记者注意到,博济医药的这一应收账款情况遭到监管机构的问询。5月21日晚,博济医药回复了深交所的问询函。记者从博济医药的回复中了解到,2017 年,公司应收账款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较大的具体原因在于,公司客户主要为内资药企,账龄较长的大部分项目为 CFDA 发布《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2015 年第 117 号)前签订并开展的项目,受国内新药政策变动的影响较大,项目近年来进度缓慢甚至出现暂停, 导致客户回款不及时。此外,部分项目已经完工,但客户未向 CFDA 申报,导致未按合同付款;部分项目尚未到收款期;部分项目暂未生产出用于临床试验的药品或其他客户方面的原因,导致拖欠款项。

  回复函表示,公司一年以内应收账款余额占 2017 年营业收入 17.69%,占报告期营业收入比重较低的主要原因:2017 年确认的营业收入中部分项目已经根据双方合同约定预收款项,以及项目进度较为顺利,回款情况较好。

  不过,博济医药称,截至 2017 年末,账龄在两年以上的欠款方前5名客户公司前五大应收账款客户均为国内知名企业,成立时间较长, 生产经营情况良好,具备持续偿还债务的能力,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较小。对超过信用期间的应收账款金额根据账龄组合计提坏账准备,按照会计准则,公司认为应收账款已充分计提坏账准备。

  记者梳理发现,博济医药在公告中所列出的同行业公司中,泰格医药2017年年度数据中的计提比例为6.93%,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极小,与博济医药情况大为不同。对此,博济医药给出的回复是,泰格医药与我司的客户结构有所不同,公司主要客户为国内制药企业,我司受国内行业政策的影响较大。

  或因“7·22”核查风暴影响

  在业内看来,“7·22”核查风暴后,博济医药除了企业应收账款项目直接受到影响外,其主营业务收入也陷入长时间低迷。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7月22日,CFDA发布了《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2015年第117号),医药企业、临床试验机构和CRO三方积极响应CFDA的号召,先后经历了多批次的自查和接受现场核查工作,自查核查工作覆盖2015年7月至2016年下半年,其后进入常态化,历时时间较长。在此期间,博济医药大部分在研临床试验项目基本处于暂停状态,由于CRO公司是以承接项目的订单量、项目的进度来确认收入的,项目进度的延缓直接影响了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

  据博济医药披露的年报显示,2015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27亿 元,同比减少11.99%,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566万元,同比减少32.40%。

  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7215.15万元,同比下滑43.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8.71万元,同比下滑91.87%。得益于超过800万元的政府补助,博济医药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勉强维持在正数。

  博济医药相关高管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坦言,2015年~2016年博济业绩低迷的原因,的确与“7·22”的核查风暴相关。CRO作为技术服务性行业,“7·22”核查前后签署的部分项目进展慢、毛利低,但我们仍然会妥善处理和坚持完成,这是公司2015年和2016年收入及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

  不过,对于博济医药来说,2017年可以称得上为业绩拐点。

  根据博济医药发布2017年年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1.31亿元,同比增长81.22%;归母净利润-2449万元、归母扣非净利润-2648万元,分别比同期减少1273.34%、443.79%。公司同时发布2018年一季报:实现营业收入3164万元,同比增长207.35%;归母净利润509万元、归母扣非净利润492万元,大幅扭亏,分别同比增长273.47%、254.48%。

  博济医药相关高管回应,“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要得益于新药行业政策越来越明朗化,政策落地的推行力度也越来越大,研发企业不再观望,开始搂起袖子加油干,作为为医药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CRO公司直接体现在订单量的增长上面,目前博济医药在执行的合同尚未确认收入的金额约6.5亿元。”

  事实上,随着国家鼓励开发创新药物以及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持续推进,CRO公司所承接的订单持续快速增长。博济医药2017年新增合同金额约4.33亿元。昭衍新药披露,2017年的合同额较2016年增长超20%。泰格医药2017年度新增合同金额较上年同期增长25.9%。

责任编辑:关海丰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