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展:走向一片陌生而美丽的风景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展:走向一片陌生而美丽的风景
2018年05月05日 07: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展:走向一片陌生而美丽的风景

21世纪经济报道 许望 上海报道

1984年,法国珠宝商及高级制表商卡地亚成立了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以下简称卡地亚基金会),这是法国首个旨在推广当代艺术的企业基金会。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卡地亚基金会挖掘并扶持了不计其数的艺术家,陪伴他们从青年新秀成长为艺术世界的中流砥柱。目前为止,卡地亚基金会已经收藏了来自约50个国家的350名艺术家所创作的近1500件作品,同时组织了多个全球巡展,足迹遍布东京、布宜诺斯艾利斯、哥本哈根、里约热内卢等地。

4月25日,卡地亚基金会终于为其在中国的首次大型展览揭开帷幕,呈现了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 A Beautiful Elsewhere)”(以下简称“陌生风景”),展出了近100件/组臻选自基金会馆藏的作品,其中不乏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杰作。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艺术家专门为卡地亚基金会而作。卡地亚基金会馆长兼本次展览策展人埃尔维·尚戴斯在展览开幕前夕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他表示:“这让基金会与艺术家之间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记忆,在不断与艺术家合作的过程中,基金会拥有了自己的历史,足够与过去对话。”另一位策展人费大为补充道:“卡地亚基金会和艺术家是互相成长的,就像滚雪球,艺术家和基金会之间忠诚度很高。这次展览也可以说是卡地亚基金会的回顾展。”

跨学科的自由碰撞

本次参展的近100件/组作品中,有不少是跨学科融合的产物。埃尔维·尚戴斯说:“基金会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我们面向所有学科门类开放,包括科学、生物、数学等领域。”与卡地亚基金会已合作二十多年的艺术家蔡国强对这种形式颇有感触,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卡地亚基金会有很多人,包括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大家都很谈得来,成为了朋友。”

事实上,从展览名称就能对卡地亚基金会在跨学科创作领域的探索略窥一二。“陌生风景”一名正是来源于2011年卡地亚基金会举办的一场聚焦数学的展览“数学:陌生风景(Mathematics,A beautiful elsewhere)”。埃尔维·尚戴斯在一位法国数学家的文章中发现了这个词,于是巧妙地以此命名展览,意指基金会将全球各地的艺术家汇聚在一起,观众可以如散步者一般,从这个展览走向一片陌生而美丽的风景。

摄影艺术家雷蒙·德巴东和声学工程师克洛迪娜·努加雷为“数学:陌生风景”创作的电影《数学的快乐》也出现在本次展览上。在影片中,九位科学家热烈地探讨了驱动他们不断探索数学真理的激情之源,艺术家用理性的手法表现出科学家们极具感性的一面。让·米歇尔·阿尔贝罗拉的视频作品《赛德里克·维拉尼之手(切尔奇纳尼的猜想)》则突出介绍了法国数学家赛德里克·维拉尼在黑板上展现切尔奇纳尼之猜想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数学家所表现的专注和创造力。

展览中两件大体量作品不容错过。沉浸式艺术装置《出口》首展于基金会2008年的展览“故土:此处即彼处”,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法国哲学家和城市理论家保罗·维利里奥留。《出口》基于对当今人口迁移及其主要原因的调查,从全球数以百计的信息来源收集了数据。通过这件作品,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有大量的移民由于经济、政治和环境等因素而离开他们的祖国。

生物声学家伯尼·克劳斯与伦敦联合视觉艺术家协会共同创作的《动物大乐团》来自卡地亚基金会2016年举办的同名展览,这段影片一共呈现了七个目的地的自然之声,充分体现了不同地区的生态多样性和生物声丰富性。联合视觉艺术家协会通过转换设备将伯尼·克劳斯录制的声音以视觉的方式呈现出来,以音画同步的观展方式,凸显了自然之音如同风景一般的优美,并进一步揭示了动物通过神秘的身体构造发声的复杂性。

此外,揭露人、土地、语言和历史之间相辅相成关系的《听他们说》,以及设计师马克·纽森2003年创作的概念化喷气式飞机《开尔文40》也都展现了跨学科创作的魅力。

发掘艺术的一面

跨学科的合作之外,卡地亚基金会也善于发现“普通人”潜藏在内心的艺术天分。当然这些“普通人”并非真的普通,他们甚至有着比当代艺术家更高的大众知名度,只是极少以“艺术家”的身份为人所知,比如日本导演北野武,美国导演大卫·林奇等。在“陌生风景”中,观众的确通过艺术作品见到了他们令人“陌生”的一面。

北野武是一位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艺术家,既是电影导演、电视名人,也是画家。他拍摄的电影作品常带有暴力和忧郁的色彩。2010年,在卡地亚基金会为北野武举办的个展“北野武:画家的孩子”中,他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了一系列兼收并蓄的作品,不拘一格又异想天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一台以“秀吉”命名的缝纫机。此外,他还创作了一系列融合动物和花卉形象的花瓶,将动物和花朵结合,俏皮地挪用和颠覆了插花这门艺术。“画家的孩子”还展出了一批绘画,描绘了北野武虚构的色彩斑斓的怪物,以及影片《书法》,旨在嘲讽西方人关于日本的陈词滥调。上述作品都出现了“陌生风景”中。

2007年,卡地亚基金会首次呈现美国导演大卫·林奇的个展“火上的虚无”,通过绘画、摄影、绘图、动画、落地装置、雕塑和其它媒介一同展现了其影片中一以贯之的视觉语言风格。同年,卡地亚基金会带他走进位于巴黎蒙帕纳斯区的Idem石版画工作室,他就此彻底爱上这门正在慢慢消逝的传统技艺,每年进行石版画创作,以此实现他的思维与灵感,彰显其阴沉风格和黑色幽默。本次展览展出了大卫·林奇创作于2007至2010年间的20幅石版画。

30年中国当代艺术缘分

在近100件/组作品中,来自五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可能更为亲切。事实上,卡地亚基金会和中国当代艺术的渊源可以追溯至30年前。1980年代末,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费大为就与埃尔维·尚戴斯结识。“他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之门,和基金会一直保持紧密合作联系的中国艺术家也均由他介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此次卡地亚基金会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展览,是我们和他之间不间断对话的结果。”埃尔维·尚戴斯说。

1990年代初,费大为先后向埃尔维·尚戴斯引荐了当时还很年轻的黄永砯和蔡国强,此后两位艺术家相继参加了卡地亚基金会的艺术驻留项目。当时,卡地亚基金会位于巴黎蒙帕纳斯区的大楼还未建成,参加驻留项目的艺术家们都聚居在巴黎郊外的村子里。蔡国强回忆道:“1989到1995年间,有很多艺术家驻留在郊外,当时大家谈天说地,充满了年轻的、对艺术的激情。那次驻留也是我第一次长时间离开亚洲到欧洲去创作,在那段时间里,我第一次系统地把欧洲各种画册看了一遍,看到了世界的样子。”

1997年和2000年,卡地亚基金会先后为黄永砯和蔡国强举办个展,费大为也参与到了两场个展的准备工作中。此后二十多年,他们仍时常与卡地亚基金会分享、交流,碰撞创作的火花。

如今黄永砯和蔡国强都已经是国际舞台上首屈一指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本次展览展出了黄永砯创作于1991年的《我们还应当建一座大教堂吗?》,该作品以一场1988年的艺术对谈为灵感,旨在质疑文本对历史和文化的压迫性影响。

蔡国强展出的作品则堪称是对他与卡地亚基金会合作历程的简单回顾:1993年驻留卡地亚基金会期间创作的火药画《地球也有黑洞: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第十六号》,出现在2000年卡地亚基金会蔡国强个展的《时空模糊计划》,以及2016年受卡地亚基金会“动物大乐团”展览委托而作的《白声》本次均有展出。

除了蔡国强和黄永砯两位老朋友外,本次展览卡地亚基金会还特邀了三位中国青年艺术家胡柳、高山和李永斌参展。

其中,胡柳带来其标志性的四幅铅笔绘画,作品中,黑色涂满整个画面,轮廓消失,唯余流动的空间,就像风中的草地和翻滚的波浪,其作品也以“海”“浪”“草”等命名。自学成才的摄影艺术家高山带来《第8天》系列彩色照片,通过呈现他与母亲的日常生活,挖掘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情感牵绊。录像艺术家李永斌呈现《脸》系列的最后一件作品《脸16》,作者将自己面孔的图像投射在六炷香燃烧时升腾的烟气上。随着烟气的飘动,作者的面孔也变得飘忽不定。这既是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怀疑,也是对所有的生命和物质世界的怀疑和反思。

胡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正是卡地亚基金会唤醒了她的当代艺术意识。“我读大学时当代艺术还不像今天这么普及,我是在一期《艺术世界》杂志上了解到卡地亚基金会,当时就觉得他们做的事特别有趣,原来艺术还可以那么有想象力。”

卡地亚基金会收藏部主任兼本次展览策展人格拉齐娅·夸罗尼最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次展览超越了物品的陈列,而是作品的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基金会与艺术家的关系也得到成长。”(编辑 董明洁 许望)

收藏 卡地亚 基金会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