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双一流”,更需缩小教育的“贫富差距”

建设“双一流”,更需缩小教育的“贫富差距”
2018年03月16日 16:58 海外网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3月16日10时举行记者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图源:新华网

在3月16日召开的人大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回应了舆论关切的“双一流”高校建设问题。陈宝生表示,“双一流”是一项非均衡发展战略工程,就是要发挥制度优越性,集中优势资源,培育冲刺世界水平的“国家队”第一方阵,但同时也是开放的、动态的、持续激励的计划,不会变成身份固化,也不会影响中西部的发展。

“双一流”高校建设自提出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在今年“两会“上,政协委员白岩松的提案就关于“双一流”建设,在他看来,建设“双一流”很重要,但与此同时不能忽略对非“双一流”的关注。白岩松提到的两个细节尤其引人深思,其一是他发现北京大学一周的活动,够内蒙古一所高校10年用;其二是他在和非“双一流”学校学生交流时,感受到他们身上普遍的不自信、自卑、迷茫。这两个细节所反映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普通高校的整体教育水平,一定也是严重受限的。而随之产生的结果,是学生未来发展空间受限,对未来的不确定又导致学生从入校那天起似乎就被命运盖了戳。

从理论上讲,“双一流”建设和发展普通高校并不冲突,一来如陈宝生部长所言,“双一流”的投入只占教育总投入的2%多一点,单纯从这个数据来看影响不会很大;二来“双一流”不是终身制的固化身份,即便是今年没有评上的通过努力明年也可以评上。但这些理论真正落到实践,还是存在变形异化的风险,必须加以警惕。

从过去211、985的教训来看,除了身份固化之外,这些头衔本身会自带资源集聚效应。一个211、985的高校,除了教育投入拨款之外,在吸引师资、科研项目审批、招生、地方政府投入等各方面都会占尽优势。虽说今后的“双一流”破除身份固化,但一个非“双一流”高校,吸引不了好的师资,如何去提高水平在今后的“双一流”评比中胜出?

所以,高校“双一流”建设初衷很好,制度设计也有其合理的考量,但是在执行中必须多思考“白岩松之问”。“双一流”本质是一个激励扶优计划,要警惕其在事实上变成一个教育资源投入的风向标,如果一切都向“双一流”倾斜,那最终只会加大教育领域的“贫富差距”,只会让更多无缘“双一流”的师生持续白岩松感受到的自卑和迷茫。

从3月16日记者会的问答来看,教育部显然也清晰地感知到舆论的疑虑所在,希望在推行过程中,能多汲取以往一些类似计划的教训。比如,要确保评选的规则和过程透明,真正能够让高校在竞争中流动起来,奖励扶持好学校、好专业,而不是看人下菜碟。还有尤其重要的,要做好效率和公平的平衡,在扶持“双一流”的同时,不能减少对普通高校的投入和帮助,不能在拔高“双一流”的同时,事实上压缩了其他学校的发展空间。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双一流”的引领作用。

(敬一山,海外网专栏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介瑾、王少喆

白岩松 贫富差距 陈宝生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