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晓 北京报道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长期存在。原因何在?如何破解?

  12月6日,在第十二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发表《解析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宏观背景问题》的主题演讲。

  早在20多年前,于学军在参加一场研讨会时就讨论过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不同于周边亚洲国际货币大幅贬值的做法,中国政府宣布人民币不贬值,由此造成中国出口企业竞争力明显下降。同时资本外流严重,外汇管理严格,国内出现流动性紧张局面,由此中小企业融资雪上加霜。

  即便我国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市场等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讨论却持续至今,而且当前更多扩展到金融业服务实体企业的问题,以及金融业“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等问题。

  从本轮最早出现融资困难、大批企业破产倒闭的长三角地区企业分析,它们普遍存在三个共性问题:一是在2002-2007年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及随后2009-2011年的大规模刺激政策,许多企业过度扩张,不少借此时机进入房地产市场。

  二是随着过度扩张,江浙一带“担保圈”、“担保链”盛行,企业相互担保超出其实际融资担保能力。

  三是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等跟不上市场需求,也有不少经营管理不善、投资失误严重等。

  长三角地区企业生产经营出现的困难局面,必然传导到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从这个时期开始,江浙等地区爆发了大量不良资产,金融业遭受巨大损失。此后,金融风险又向中西部地区蔓延、扩展,一直延续到去年下半年,情况才稳定缓和下来。

  进入2014年,人民币从一季度开始又出现贬值压力,中国的外贸进出口也明显下滑。从此前多数时候超过20%的增速降落至3.4%;2015、2016年则分别下降8%和6.8%,这在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史上极为罕见。

  于学军介绍,对比前后20年的情况可以发现,凡是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的阶段,就会伴随着资本外流,并进而影响流动性收紧;此时经济就会面临下行压力,企业的生产经营自然出现困难。即经济下行与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是一种相互联系的内在关系,相辅相成。

  “一个时期对同一个问题反映强烈,背后一定有相应的背景、环境等原因,绝不是某个系统、领域单方面的问题。”于学军表示。

  再进一步考察,每当面临这种宏观环境,即人民币出现贬值压力、外贸发生困难、经济下行加大等形势下,政府一般都会出台刺激性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这使得我国金融市场膨胀起来,并且投向基础货币的资金也多起来;这些资金又会产生溢出效应,有相当一部分流入房地产市场。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上出现金融业“脱实向虚”、“以钱炒钱”、“自我循环”、“自我娱乐”等说法,一方面看到金融市场上资金很多,另一方面却普遍感到进不了实体企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实在难以化解。

  于学军表示,这些现象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无厘头的,而一定与当时的背景、环境相联系。

  过去资金难以进入制造业,更多流入了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平台、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等。资金如果仅在金融机构之间来回流转,不到实体经济或实体企业中去,那么事实上金融机构也就没有利润来源。“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看待上述信贷资金集中流向的三大领域,它们到底是否属于实体经济?”

  从当前实体企业融资情况来说,真正效益好、信誉高的企业,其融资渠道、方式多种多样,不少优质企业不缺资金,给这些企业放贷款甚至需要攻关,并要求下浮利率。而缺少资金、急需贷款的企业,常常又因效益不好、资信不高,银行往往对其风险管控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在地方政府融资方面来说,尽管一些地方已经债台高筑,但各类金融机构仍趋之若鹜。因为有政府信用做担保,地方掌握的资源又多,所以其控制风险的能力、腾挪空间,比普通企业要大得多。

  于学军认为,当前企业融资需求多样化,结构复杂,这就要求金融业的供给结构也必须丰富和完善起来,以满足不断变化并日益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但或许由于这种需求结构的变化来得太快了,以至于金融业不一定能够完全适应和满足这种变化的速度。这也是产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于学军表示,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跳出“就金融论金融”的思维定势。(编辑:马春园)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