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戴春晨 实 习 生 梁施婷 刘嘉欣 广州报道    

导读

    “北斗三号”推动的全球组网,将进一步加强北斗系统的高精度性能,并扩大北斗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推动北斗的专业化。

    

    11月5日,两颗北斗三号卫星发射升空,北斗三号全球组网的建设正式开始。按照计划,今年内还将有一次“一箭双星”的北斗三号卫星发射。相较于2012年开始提供服务的“北斗二号”而言,“北斗三号”升空对于中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意味着什么?过去北斗系统发展的主要经验又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秘书长王博。王博长年研究北斗系统的导航应用技术,并获得过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王博认为,在过去五年,北斗技术不断同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经济结合。这给了北斗系统“换道超车”,超越GPS等世界其它导航系统的机会,北斗技术融合新经济将继续下去。“北斗三号”推动的全球组网,将进一步加强北斗系统的高精度性能,并扩大北斗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推动北斗的专业化。

    “换道超车”的机会

    《21世纪》:“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参与全球卫星导航竞争有什么样的意义?

    王博:大部分情况下,北斗系统和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是平起平坐的,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北斗系统是优于GPS和格洛纳斯系统的。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北斗三号”建成后,北斗系统在轨道上有35颗卫星,而GPS和格洛纳斯系统分别都是有24颗。北斗系统的星座构型也比GPS和格洛纳斯的更加有优势。北斗系统有高轨卫星,它在我们定位的过程当中受到的遮挡是比较少的。由于地球是球形,如果卫星的轨道比较低,直线传播的电磁波遇到高楼就很容易被遮挡。所以北斗的高轨卫星的抗遮挡性能就比GPS和格洛纳斯的要好很多。我们在东南亚地区做过实验,证实北斗系统的定位效果确实优于GPS。北斗系统发展得比较晚,却吸取了很多GPS和格洛纳斯的经验,实现了后来居上。

    “北斗三号”的发射能够实现全球组网,相当于现在的GPS,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能使用北斗导航系统。之前的北斗二号只是区域性地覆盖到亚太地区,而北斗三号全球组网以后能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走出去”战略很好地契合。北斗三号预计在2018年能够覆盖“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这样对于我们国家提倡的许多战略都会有影响作用。就像共享单车,他们都在向海外布局,如果我们的北斗导航系统还没有跟上的话,这些共享单车在海外只能使用GPS导航系统。

    《21世纪》:在全球的竞争中,也出现了兼容、互操作这样的概念。北斗系统也与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在“一带一路”进行测试。你觉得这些导航系统在竞争的同时相互兼容,共同提升性能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吗?

    王博:国家在建设北斗系统时就考虑到与现有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和互操作。北斗系统的电子钟的信号里面带有与GPS和格洛纳斯这些卫星的时钟的互相转换的参数。北斗系统更多的是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而不是取代GPS或者格洛纳斯。

    《21世纪》:2012年年底开始,北斗系统的正式应用已经推进了五年。 “北斗+”、“北斗+云计算”,“互联网+北斗”会否成为北斗“弯道超车”的主要策略?

    王博:我们所在的技术发展道路还并不是一个“弯道”,而且北斗系统在同样的道路上,我们走得更快。一是因为我们的北斗系统是借助了互联网的发展,二是因为技术路线并不只是发展卫星导航。北斗系统是结合了各种各样的业态,这也是和我们国家,甚至全球的技术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正是有了互联网、物联网,我们才能把卫星导航系统所提供的精准的时间和空间信息与各种产业结合在一起。

    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最基础的参数基本与人类的所有活动相关,这样就从根本上使北斗系统能够与各个行业结合在一起。我国足够大的市场使得我们的北斗系统能够和足够多的产业结合在一起。

    例如,北京燃气集团探索的北斗与市政管网的结合。北斗系统就解决了精准巡线的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产业及相关行业的不断深入,现在“北斗+市政管网”已经不是单纯的巡检。卫星的遥感速度快、效率高,这时就需要地面的北斗系统来得到精准的控制点,使得我们的遥感图像与地图更够精准匹配。

    全球组网可推动北斗标配化

    《21世纪》:车载的导航和智能手机所用的安卓系统之前这块基本上是GPS占大头的市场。怎么看北斗在这方面市场上的角色和机遇?

    王博:车载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民用市场,对于民用市场来说的话,我们首先肯定要推北斗的标配化。我们现在的手机,我们的车载导航中,尤其是国产的手机和车载终端,基本上都是涵盖了北斗的适用范围。对老百姓来说,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定位准不准,服务好不好。所以卫星越多,对我们来说越好。北斗使得设备定位会更加精准,赢得市场的认可。

    《21世纪》:像共享单车这些行业也走向了海外。北斗三号建成了全球网络之后,会通过什么路径走向国际化?

    王博:北斗国际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北斗国际化的路径有一种消费主义的推广,还有配合大型基建的推广。前者像共享单车,像各种各样国产品牌的手机,后者包括世界各地其实都有很多的工程建设的项目,比如在我们的“一带一路”里倡议,很大的一块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铁路的建设、港口的建设,各种各样重大工程的建设之中,都需要北斗。不管是对于施工人员的定位,还是施工的机械设备和状态,都需要北斗的定位和短报文回传技术。再如我们所建设的铁道,功用的和变机的监测,健康的监测,还有对于地质灾害的监测,都需要北斗比较精准的时间和空间尺度。

    在北斗往海外走的过程中,我们所提倡的是北斗和产业、应用结合在一起的往外走。企业“走出去”时可能并没有看到北斗,但其实北斗却隐藏在各个产业中,是能够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的。

    《21世纪》:现在国内的这些做北斗系统的企业,主要需要攻克的点在哪里,是技术、人才,还是科研方面?

    王博:一个是技术方面,一个是应用。技术是根本,如把精度做得越来越高,即开机立即能定位,缩短定位时间。再如定位芯片能够和各种各样的互联网传感器结合在一起,能够有开放的接口,这样的技术监控是无止境的。

    另一方面是应用。毕竟技术推动的是,芯片也好,模块也好,板卡也好,终端也好,这些都是硬件的发展。但是,更多的是如何来用这些硬件。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北斗+市政管网这个行业。如果没有相关的应用去推广,那技术可能没办法和更多的行业来结合。但是,我们应用推得越广,我们所需要的技术要求可能不是特别高。比如说我们的芯片,和普通的芯片一样就可以完成很多的工作。但我们所需要去做的,就是创新性地思考,我们的芯片和终端能够用在其他的哪些行业里去。这就是所谓的应用。这个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在我们国家北斗发展的过程中,被很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的一点。

    (编辑:包芳鸣)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