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书展看文化“走出去”

□ 宋 歌

☞ 参加书展的主要目的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版权买卖交易,而是未曾谋面的陌生面孔,从线上的猜想走到线下的真实;是许久未见的老朋友从四面八方赶来,相约在这座出版界的麦加圣地,加深彼此的印象与好感,促进背后出版社间的信任与合作

作为世界规模最大又最负盛名的国际图书博览会,法兰克福书展无疑是成功的。德国城市法兰克福作为国际书展的发源地,今年迎来了第69个“国际版贸交易的春天”。秉承着“允许世界上任何出版公司展出任何图书”的宗旨,法兰克福书展向全世界的书商、出版者们优雅地抛出了橄榄枝,得到了来自全球102个国家的7800余家参展商以及30余万人次观众的见证与参与。

全球文化大聚会

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是最负盛名的国际书展,它有几个“之最”是业内公认的:最具权威、最多人次、最多场馆。其场地由六大区域组成,区与区之间徒步距离较远,主办方还配备了摆渡车。

今年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宾国是法国,主题是“法兰克福说法语”。一走进主宾国展区F馆,满目的法国美食冲击着我们的视野,浪漫的法国人巧妙地用味蕾表达了来自主宾国真诚的问候。

嘴里塞满精致的小点心,一路小跑来到了2楼展示厅,抬头便是一个巨型复杂的多面体木质书架,极具设计感,完全颠覆了印象中传统书架应有的样子。这么大的工程却只为书展这几日所做,不禁感叹主宾国之用心。随着逐渐深入,身边出现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展厅,如作者交流区、法国图书馆区、VR阅读区、童书及动漫展区等。这里就像一座古堡,有许许多多的宝藏待人挖掘。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开幕仪式中表示,“没有文化,就没有欧洲”,希望能够借助本次书展向全世界展示法国乃至整个法语区的文学和文化风采。

在F区周围分散着3、4、5、6四座展馆,每座展馆又分设多层,每一层又因图书领域不同而再加以细分,由此可见德国人思维模式之严谨。3号馆主要展示文学与非虚构作品,这里也是动漫爱好者的天地。4号馆的古书与图书艺术展Art+吸引了无数参观者频繁驻足,感受文化的力量。5号馆和6号馆就是世界各国出版社及相关公司之间摩拳擦掌、进行买卖的聚集地了。无论国别,无论名气,只要申请展位就会留有一方天地。同时,主办方也设置了专门的版权洽谈区,供版权人谈天说地、交流合作。

不得不说的是,法兰克福书展实在太大了,初次参展很容易因为不熟悉场地而错失约谈时间。而失约是国际书展版权洽谈的头号大忌,一次失信,直接影响到外方对出版社的信誉印象,今后的合作也就很难开展了。

不谈售书,只谈版权

“在这里,我们不谈售书,只谈版权。”一位版权人如是说。

版权交易三要素:买方、卖方、作品,三者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对于交易而言,立场不同,谈判方法也不尽相同。通常买方为约谈的发起者,若想在书展中有所斩获,至少需要在参展前一个月开始为谈判做准备,要对卖方有一定的了解。通常约谈时间以半小时为佳,分成暖场、主题、收获三部分,时间过长或过短都难以达到最佳的谈判效果。在谈判过程中,要主动展示自身的出版能力与购买实力,包括所在出版社的国内知名度、出版作品的翻译水平及印刷质量等,以此来打消对方的担忧与顾虑。而一些热门图书必然会有多家出版社争相竞价。

少数能在书展上正式签约的,必定是在参展前经双方认可修改好合同的。而大多数现场谈判最好的结果是达成合作意向,归国后通过邮件往来促成出版协议。参加书展的主要目的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版权买卖交易,而是未曾谋面的陌生面孔,从线上的猜想走到线下的真实;是许久未见的老朋友从四面八方赶来,相约在这座出版界的麦加圣地,加深彼此的印象与好感,促进背后出版社间的信任与合作。

练好内功是关键

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的必然需求。随着莫言、麦家、刘慈欣、徐则臣等中国作家作品荣获国际奖项,引得各国出版商争相购买版权,中国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含金量迅速上升。中国作家,乃至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真情实感是最容易打动人的,因此,“走出去”,一定是中国文学先“走出去”。

此外,想要更多好书“走出去”与外国读者见面,受到更多外国读者欢迎,必要的功课也是需要做好的。

首先,出版方要积极参加国际知名书展,多参与,多见面,让对方有更多机会了解自己的出版社和产品。本届法兰克福书展,由全国68家出版单位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展位位于4.0层,展区面积达600多平方米,展示近2000余种中国图书。专设的中国优秀出版物“走出去”书架,诠释了中国图书不断“走出去”的优秀成果与海外影响力。

其次,要培养专业的版权经理。版权洽谈的成功与否,与版权经理是否有丰富的经验、广阔的人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名成熟、职业的版权经理是出版社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们拥有敏锐的嗅觉和洞察力,知道对方的需求是什么,什么样的图书版权该卖给什么样的出版社,以及如何巧妙地推动版权交易完成等。

再次,借力国际版权代理商。在书展上会经常看到第三类人——国际版权代理商。由于对本国的出版社非常熟悉,他们常常作为买卖方之间沟通的桥梁,负责把国外的好书引荐到国内,再把国内适合输出的图书推荐到全世界。通过他们进行版权交易,会事半功倍。

“走出去”是一份责任,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出版人的共同努力。不可回避的现状是,西方的科学、文化、文学、艺术作品在全球版权交易中依然广受追捧,我们在面对欧美出版社时所处的主要角色仍旧是“买方”。在外版书预付金逐年看涨又不得不买的时候,在生产阶段被外方过度干预的时候,在市场反响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我们可否放缓引进的脚步,专注于一本高品质的本版书?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