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贷“治乱”升级 划红线降息费疏堵结合

  李晖,郭建杭

  野蛮生长并多次深陷舆论危机的现金贷即将迎来一锤定音的监管措施。

  自去年以来,井喷的现金贷市场曾经数次遭到舆论质疑,这也直接促使监管“治乱”手腕的加速和升级。

  12月1日银监会召开“近期重点工作通报”通气会,银监会普惠金融部副主任冯燕表示,下一步对现金贷的整治原则是,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并指出要纠偏网络小贷,规范持牌网络小贷行为,打击非持牌放贷机构,按照问题导向,用负面清单界定业务,降低高息费率,严禁多头借贷,加强客户信息保护等。当日晚,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明确统筹监管,开展对网络小额贷款清理整顿工作。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部门暂停新批设网络(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暂停新增批小额贷款公司跨省(区、市)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虽然对现金贷平台是否“一刀切”行业仍有诸多猜测,但36%利率红线的谈判空间几乎已经消失。随着停发牌照提高准入门槛、限定综合贷款利率上限、严查资金来源等一系列措施陆续到位,井喷的消费信贷市场杠杆率预计会进一步下降。容纳近三千市场参与者的现金贷市场的存亡巨变难以避免。谁会出局?留守者又该向哪里转型?机构的“续命”之战已经拉开序幕。

  治乱三板斧:提门槛、限利率、收紧流量入口

  监管动作来得急而密。25日,一位此前正在筹谋网络小贷牌照的现金贷平台业者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消息很突然,没法申请新牌的平台现在可能考虑转向同业并购。”

  据网贷之家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11月22日,全国共有30家现金贷平台通过其运营主体公司或股东持有35张网络小贷牌照。网贷天眼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核准互联网小贷牌照达到249家。而近期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委员会发布的一份现金贷发展报告显示,截至11月19日,国内运营现金贷的平台已达到2693家。显然大部分市场参与者缺乏合法放贷资质。

  星合资本董事长郭宇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绝大多数无资质现金贷平台更多通过超级借款人模式放款。“现金贷平台主要是靠资金放贷的利差来获取回报,纯信息中介平台不多。停批牌照之后,大部分现金贷展业的合规渠道或被堵死。”

  这使得目前现金贷管理走向了持牌和非持牌两个路径。“没有网络小贷牌照的现金贷平台,或去对接具有放贷资质机构的资金,或去对接网贷平台借款人资金,否则就无法保证资金来源的合法性。”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

  按照此前一些媒体报道,无牌机构对接银行、信托资金的“助贷”模式也可能将被监管限制。其中根源也是由于这种模式变相帮助现金贷公司迅速提高了消费信贷领域的杠杆率。

  但对持有网络小贷牌照机构而言,日子也并不好过。记者采访来自多方渠道的信息显示,此次整治的杀手锏很可能是把之前机构模糊应对的36%利率红线再次划死。

  在25日北京互金协会针对现金贷召开了成员会议后,有参会成员单位向记者证实,协会要求成员单位报备是否从事现金贷,综合利率不能超过年化36%,并给出最终调整时间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

  按照28日北京互金协会下发的通知,要求平台自查内容包括:综合融资利率畸形业务、羊毛党参与、多头负债和高息转贷等情况。其中明确指出:利率畸形是指实际年化利率超过36%,实际年化利率包括借款利率、平台手续费、第三方支付收取的费用及提现费等。

  而29日广州互金协会发布的《关于小额现金贷款业务的风险提示》指出,不具备放贷资质的单位应立即停止非法放贷行为,并提交安全退出方案。对于具备合法放贷资质的单位要求“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合理定价,实际综合年化利率(含借款利率、平台手续费、第三方支付收取的费用、提现费等)不得超过36%”。

  此前,将利率与服务费、管理费等附加费用分别计算是国内消费金融领域展业的“标准方式”。今年4月14日,全国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现金贷”业务活动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后,某涉及现金贷业务、目前已上市的网贷平台内部人员就向记者指出:36%的借款利率的口径怎么计算,并未明确。但显然,此次监管对如何定性36%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晰。

  而在监管之外,一些现金贷依存的重要上游机构开始收紧流量和数据入口。芝麻信用在近期已经明确提出清退综合利率超过24%的贷款供应商。蚂蚁金服向记者表示:芝麻信用对合作伙伴有明确的准入规则,还会持续排查商户的资质、产品和服务情况,后续如发现有超过法定保护利率以上的各类费用,不当催收,没有按照协议履约等问题,会立即停止合作。

  行业清洗:谁会出局?如何转型?

  监管靴子落下后,行业震荡巨变已不可避免。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监管的意图并非彻底斩杀现金贷,而是要出清一批风控无序、利率畸高、资金来源不合规、借款去向不明的机构。

  事实上,现金贷的外延极其广泛,一切没有消费场景的、面向个人的互联网小额贷款都已被归入这个范畴。这一领域的参与者不仅包括网贷、垂直创业公司,银行、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巨头也均在其中,像蚂蚁金服的借呗、腾讯的微粒贷无论从放款金额到覆盖群体上都堪称主力。

  根据记者获取的一份麦格理金融集团名为《中国FinTech将主导消费金融》的报告,其通过贷款期限和额度将涉及“现金贷”概念的平台进行了区分:趣店、信而富等被划为典型的现金贷(Cash Advance)平台;宜人贷、和信贷等提供期限较长金额较大的贷款产品的机构则被划为分期贷款(Installment Loans)平台。

  但恰恰这部分平台在数量上构成了目前引发舆论关注的“现金贷”的主体。据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披露,截至11月19日,发现在运营“现金贷”平台2693家,各类用户近1000万人,全部平台的人均借款金额约为1400元。郭宇航认为,36%利率红线如果划定,现金贷交易量将会大大萎缩,非优质人群可能会再次丧失金融服务的可能,或者被迫接受更高利率的线下高利贷的服务,这对消费市场和普惠金融实践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薛洪言认为,在覆盖风险成本、资本成本、业务成本以后,借助这个业务还要赢取暴利,监管层面不会允许,因为这种服务不是必要的。可以肯定是的,无论最终是否以36%利率一刀切,以高利率高风险为生存模式的平台显然将会率先出局。而36%的红线一旦卡死,短期现金贷产品(7天、14天、30天)模式便不可持续。薛洪言判断,这批平台一部分出局,另一部分业务规模较大的将考虑如何改变产品结构。

  这也导致“降息潮”和“转型潮”成为下一阶段的大概率事件。

  在芝麻信用声明清退综合利率超过24%的贷款供应商后,趣店马上发出公告称自11月30日起调整通过支付宝消费界面完成的所有交易最高年利率均不超过24%。而26日掌众金融也宣布调整旗下注册用户超过2000万的小额现金贷产品“闪电借款”的综合息费降至年化36%以下,并将此前产品周期从原有的21天,延长为50天、60天等周期。

  虽然监管最终“一刀切”的政策仍悬而未决,但市场情绪已经做出反应。24日起,在美股上市的几家涉及现金贷业务的公司股价齐跌,而趣店股价距离此前最高点已经腰斩。而记者从非官方渠道获悉,一家此前宣布准备IPO的消费信贷公司已经暂停了相关进程。(本报记者裴昱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