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金融创新21条年内将落地
涉多项深港金融合作,资本项目开放仍谨慎
深圳前海金融开放创新将更进一步。《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采访获悉,深圳前海正在推进最新的前海金融创新21条政策,涉及深化深港金融合作、金融业开放、资本项目开放等多个方面。
参与政策制订的人士透露,这21条在人民银行与十多个部委征求最后一轮意见后,目前已进入报批程序,有望年内落地,这将是我国在金融开放创新方面的一个标志性动作。
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广东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关于在前海推动深港现代服务、推动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建设、加快粤港金融合作创新等有关事项的请示,之后在工作层面上固化为上文所提的21条政策。
据上述参与政策制订的人士介绍,这21条政策包括:降低对港澳金融业的准入条件和门槛;推进更多开放措施以助力香港建设离岸人民币中心,如探索港交所在前海开展部分业务的现实路径;在科技金融、保险业等领域不同程度地推出一些开放措施。
该人士表示,前海金融创新21条政策也会涉及市场较为关注的资本项目开放的内容,但是表述会较为“原则性”。
坐拥独特的区位优势,广东自贸试验区和上海自贸试验区一直是我国金融开放的“排头兵”。以广东自贸试验区为例,其主打“深港金融合作”。此前,国务院和各国家部委出台了支持前海金融创新的72条政策,今年以来,港交所前海联合交易中心落户前海;前海深港基金小镇揭牌,瑞士银行、东亚联丰投资等首批21家财富管理机构明确入驻意向、13家首批第三方金融服务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7·1”前夕,汇丰前海证券、东亚前海证券正式获证监会批复,加上此前已经落户的招联消费金融公司、恒生前海基金公司,CEPA框架下金融业对港澳地区开放措施在前海也全面落地。11月23日,前海管理局党组会议审议通过《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共40项主要任务,包括深化深港金融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核心枢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金融创新等。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重心则一直在“推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上。自由贸易账户是一套规则统一、本外币合一的可兑换账户,定位为创新有利于风险管理的账户体系,是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础设施。自2014年6月启动至今年上半年末,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经接入52家金融机构,开设自由贸易账户6.7万个。短短三年内,自由贸易账户的功能也多次扩展,开立自由贸易账户的主体资格有所拓宽。今年6月,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主任翁祖亮表示,未来自贸区金融领域的重点就是推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向浦东新区全区覆盖,拓展账户的跨境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上海和广东在内的多地目前已经启动研究申报自由贸易港,未来在自贸区升级版自贸港的政策思路下,这两个地区的金融开放创新有望更进一步。业内人士表示,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待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后再进一步推广,是一条比较审慎稳妥的金融创新开放路线。
业内专家表示,金融领域开放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服务市场的开放,二是资金的流动开放。在服务市场开放方面,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日前表示,我国将大幅放宽外资进入银行业、证券基金业和保险业等金融行业的投资比例限制,其中,银行业“一放到底”,证券基金业和保险业将在三年或五年之后“一放到底”。这意味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大幅提升,甚至超出市场预期。
不过,在资金流动开放方面,监管层一直本着稳妥有序的原则。据记者了解,此前深圳前海地区也有意创新一种不同于上海的自贸账户模式的离岸人民币账户模式,不过,此次深圳前海21条政策中关于资本项目可兑换较为稳妥和原则性,并未涉及上述内容。
业内人士表示,过去两年,随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加剧,跨境资金流动的形势也更为复杂,今年以来,虽然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已经明显淡化,但是国际金融市场依旧充满变数,监管层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不可掉以轻心。中国人民银行在2016年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并将跨境资本流动纳入MPA。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示,开放金融体系必然会增加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要完善与开放金融体系相匹配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有效预防并化解在金融开放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风险,特别是跨境资本流动风险。
前海《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防控金融风险、打造金融安全示范区”,具体措施包括强化金融监管机构建设、强化金融监管责任落实、强化金融监管机制探索、强化金融监管科技手段、强化金融企业风险防控主体责任等。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