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2日16:36 千龙网

【十九大精神进央企】航天科技:新思想引航 续写太空传奇

千龙网北京11月22日讯(记者 詹婷婷 郝帅)1970年,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一曲“东方红”,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往返太空,成为首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2007年,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准确入轨,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梦想......提起这些载入中国乃至世界航天史的大事件,每个人心中都激荡着自豪的情怀。但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它们都来自中国空间技术领域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11月21日下午,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组织开展的“十九大精神进央企”网络主题活动第二站就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一起追寻我国航天历史的足迹、感触新时代发展的脉搏。

11月21日下午,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组织开展的“十九大精神进央企”网络主题活动走进航天五院。图为集体合影。

航天五院政工部宣传处处长刘之辉为记者介绍卫星的相关情况。

勇于探索 让“中国制造”走的更远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而此前2016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已将每年4月24日,即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日子确立为“中国航天日”,这也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

作为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航天科技的隶属机构,成立于1968年2月的航天五院主要从事空间技术开发、航天器研制、空间领域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航天技术应用等业务,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研制基地,同时也是国际上业务领域最全的宇航企业。截至目前,航天五院已发射217颗空间飞行器,124颗星在轨稳定运行,圆满完成了以中国航天三大里程碑和国家重点工程为代表的宇航任务。

航天五院在确保完成国家宇航任务的同时,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发出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航天技术应用产品,形成了卫星应用、工业智能控制、节能环保和空间生物四大业务领域。五院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辐射牵引作用,通过重大工程建设带动了相关学科,特别是信息、材料、能源等新兴学科水平的提高。

航天五院副院长林益明告诉记者,五院将在“互联网+”和商业航天大潮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预计2026年前后建成的低轨移动宽带互联网卫星星座,计划在18个轨道面共部署超过300颗星,实现全球覆盖和移动宽带服务,未来可通过智能手机直接进入卫星应用领域,实现通信、互联与物联等多重业务功能。

记者同时了解到,为提升中国航天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航天五院以新兴国家及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为重点,以整星出口带动卫星应用、航天器研制基础设施、部件和元器件、国际培训、咨询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截至2017年10月,五院已和22个国家签署了45个国际市场合同,出口产品覆盖了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卫星应用、航天器研制基础设施和宇航单机部组件等,21颗卫星实现整星出口,并先后为20多个国家培训了500余名技术和管理人员。

天宫二号或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

到今天,中国航天已经走过了61个春秋,正向着世界航天强国大步迈进。

据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总设计师朱枞鹏透露,由五院抓总研制的空间站系统,将在2020年左右建成。他表示,“我们虽然起步晚,但却起点高,我国空间站工程汇聚了当今航天众多先进技术,建成之后,将会成为一个大的组合体,总重量将接近100吨。它的主体是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会定期的运送人员和物资上去,在上面开展各种实验工作。”

和地面科学实验室相比,天宫二号打造出的空间实验室具有独特的优势。作为低轨长寿命载人航天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平台本身拥有有人在轨参与、既有密封舱内又有非密封舱外的空间环境条件、装载能力强、飞行时间长、电能充足、天地数据传输流量大等优势,为保证太空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和深入性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为实现“航天员中期驻留”这一工程目标,天官二号首次系统开展了面向中期驻留的载人宜居环境设计,从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工作负荷、改善睡眠环境、丰富娱乐条件等方面开展了载人宜居环境设计,在有限的22.3m³组合体自由空间内,集成了内部装饰、舱内活动空间规划、视觉环境与照明、废弃物处理、物品管理、无线通话等宜居技术,为航天员提供舒适人性化的空间家后环境,使航天员在30天驻留期间,生活和工作舒适惬意。

“目前,我们的研制进展顺利,空间站建成后,我囯将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我们中国人的第一个空间站也将成为具有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朱枞鹏满怀信心地说道,“未来我们还将开展在轨服务、载人登月服务和行星际深空探索,让中国人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上走的更远。”

北斗三号将全球撒“网”服务更贴心

大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攻关任重道远,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掀开了航天人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资源的新篇章。作为十九大后中国航天首发成功的卫星,北斗三号正式拉开了全球组网的序幕。

据介绍,北斗导航系统“第三步走”提出在2020年前后,计划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的工程目标。其实,早在2009年,航天五院就启动了北斗全球系统建设,继承北斗有源服务和无源服务两种技术体制;计划2018年,实现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及用边国家提供基本服务;在2020年前后北斗将最终完成全球组网,形成全球覆盖的能力,届时,可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高精度、全天候、全天时的导航、定位、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打造高品质、“中国造”导航卫星,一直是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不懈的追求,而坚持自主创新,勇于攀登更是北斗团队的成功法宝,秉承着这一优秀文化,北斗团队紧扣“建设独立自主的北斗导航系统,必须做到核心在手”的信念不动摇,实现了关键器部件均为“中国造”,特别是通过艰辛的努力,长期依靠进口的行波管放大器组件、微波开关、大功率电源控制器、动量轮组件、星敏感器等关键产品实现了全部国产化,国产化率位居我国长寿命卫星的榜首,这对于牢牢把握我国卫星关键产品研制的主动权意义非凡。

然而,累累硕果的背后,离不开每一位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汗水与智慧结晶。谢军表示,“在多年的北斗卫星宇航产品密集研制过程中,五院各研制单位始终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历练出一支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科研体系和试验、验证体系,这些都为持续研制国际先进导航卫星系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取得的重要进展和丰硕成果,不仅是北斗团队勇于创新、拼搏奋斗的结果,更是各参研分系统、各单位聚焦目标、团结协同的结果。”                                                                           

据了解,目前航天五院共有职工2.6万余人,走出了一批指引国家空间领域发展方向的“行业泰斗”、掌握核心专业技术的“技术权威”、具有高超技能的“大国工匠”,先后涌现了5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14名两院院士。现有13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和4000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拥有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五四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百余人。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