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达达

    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院长。

    在2017年11月15日结束的佳士得纽约拍卖会上,达·芬奇的油画作品《救世主》以29.57亿元人民币(含佣金成交价,4.5亿美元)成功拍出,成为拍卖史上最贵的艺术作品。回顾该作品被重新发现、鉴定和断代的历史,不失为一个精彩的技术、经验和知识的呈现过程。

    在上拍之前,佳士得的专家对这幅作品做出了详尽的考证,据称画作《救世主》由法国国王路易十二及王后布列塔尼的安妮委托达·芬奇绘制而成。之后这幅作品几经周折于2005年被当成原画的摹本,在美国的一场地区拍卖重现市场。新藏家购得此画后进行了细致的清洁和修复,并与研究达·芬奇的权威人士一起对画作的真伪和创作年代进行了考证。

    从2007年开始,经过一系列的检测和研究,专家们于2010年对真伪鉴定结果达成了一致意见,此作被认定为达·芬奇的原作,其原因包括作品与两幅藏于温莎堡的达·芬奇所作草稿的关系;于温斯劳斯·霍拉1650年蚀刻作品中发现与《救世主》一致的构图;以及作品水平明显胜过其他二十多幅构图相同的已知临摹作品。

    关于画作的创作时间,一部分学者认为该画完成于1490年代末期,达·芬奇当时居住在米兰,如果属实,则此幅作品与《最后的晚餐》绘制于同一时期。还有另外一批学者认为该作完稿于1500年后达·芬奇移居佛罗伦萨期间,这一时期达·芬奇还创作了另一幅巨作《蒙娜丽莎》。

    持第一种意见的学者的断代标准主要依据《救世主》中对“黄金分割比例”的应用。达·芬奇曾为其同时代的作者Luca Pacioli《神圣比例》艺术绘制插图,使用了后来被称作“黄金分割比例”的技法,并因此得名。在达·芬奇的早期作品《天使报喜》(1473)和《最后的晚餐》(1495)中都运用了“黄金分割”的画法。在《救世主》中发现了大量使用“黄金分割比例”的痕迹。

    研究者使用PhiMatrix软件分析了《救世主》画作中对于“黄金分割比例”的应用,其中有几处明显使用了此技法,例如,人物竖起的右手的尺寸和高度,空心水晶球的尺寸与头部的高度,胸前徽章的宽度和高度之间的比例。此外,人物的两只眼睛与画作的宽度,以及人物的头部、颈部和手部的位置等等。大量应用此技法恰好是达·芬奇这一时期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此作绘制于1500年以后,专家们的主要依据是对画作的颜料材质等分析结果,证实《救世主》所用的颜料、媒介和技术,与达·芬奇其他画作所用一致。尤其与《蒙娜丽莎》及《施洗者圣约翰》进行对比时,此特点更为明显。红外线图像检测显示画家在绘制过程中曾以手掌抚平与轻印油彩,因此在画面上留下了清晰的掌印,于耶稣的左额尤其突出。这种搓揉颜料的技法可塑造光与影带出的柔和模糊效果,是达·芬奇于艺术生涯后期使用的典型技法。

    目前专家们达到的共识是该作由达·芬奇创作于1500年前后,是其存世的16件作品中的一件。此结论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4.5亿美元破纪录的成交价格便是最好的证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文献的面世,相信还会有更多有关达·芬奇作品的信息出现,也会帮助我们逐渐揭开这位传奇画家的神秘面纱。(编辑 董明洁 许望)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