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04日04:09 证券日报

阿里员工炒港股年赚1000万?点这里,你也可以成为下一个TA!【详情】

  没有市场的彻底出清,没有经济体制的彻底改革,就没有新增长周期。

  王 军

  日期公布的中国经济三季度经济数据表明,第三季度增速6.8%,前三季度GDP增速6.9%。整体超预期的靓丽表现引发各方关注,也印证了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亚洲开发银行(ADB)对中国经济走势的乐观预测,反映了中国经济具有较强的韧性,经济回暖企稳态势愈发明显,短期系统性风险大大降低。

  工业、消费、外贸等多项指标较去年有明显改善的背后,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受益于持续推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持续调整并初见成效,上游原材料行业去产能效果明显,旧动能领域过去较为尖锐的供需矛盾得到一定缓解,企业主动回补库存带来价格和利润双双快速回升,同时,消费和第三产业的贡献也不断加大,这对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受三线、四线城市去库存影响,以及国家推动货币化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市场销售和房地产开发投资超预期回升,引发产业链相关投资和消费保持较高景气度;三是网络消费、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较快,新动能培育初见成效,并且新技术对旧动能相关领域的改造、融合与提升加快,吸引了大量投资涌入,这些领域的经济活跃度较高;四是世界经济出现了超预期的全球同步复苏,带动了我国出口增长,出口对GDP的贡献数年来首次由负转正。

  上述表现良好的数据和态势似乎印证和做实了之前券商经济学家发起、部分媒体推波助澜、众多学者广泛参与讨论的“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周期”的观点,似乎中国经济又重回过去那种高速增长的时代。果真我们能得出这样乐观的结论吗?仔细分析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超预期表现的背后,还是有很多隐忧提示我们,不宜过度被短期和高频数据走好冲昏了头脑。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虽然有诸多新因素、新成分不断出现,但总体上看仍然是旧动能主导,新动能作用有限,政府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外需主导经济反弹的格局与十年前、危机前并无根本性改变,在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的同时,总需求疲软特别是内需不足、投资不足这几年始终没有得到扭转。1月份-9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仅仅只有7.5%,民间投资增速也只有6%,这与前些年动辄百分之几十的超高增长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且近几年民间投资增速都低于全社会投资增速,投资增速一路下滑与GDP回暖走势相背离,显示未来经济继续复苏后劲不足。

  从终端消费的两大领域看,受政策调控和优惠政策退出影响,房地产相关消费和汽车消费预计将出现明显放缓。同时,近几年虽然居民收入增速略微快于GDP增速,但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速慢于GDP增速。茅台酒等高端酒的持续火爆热销和猪周期失效、猪肉价格低位徘徊似乎佐证了收入差距仍在拉大的尴尬现实,这些因素显然对消费增长非常不利。前三季度数据也显示,人均消费增速已经开始低于GDP增速,指望未来消费这架马车能够继续发力并开启新的周期恐怕并不现实。

  展望2018年,投资增速大概率还会进一步放缓,原因是去杠杆、降负债以及化解风险、处理僵尸企业的力度将加大,房地产调控措施仍会延续,相关长效机制的建立会加快提上议事日程,随着金融监管的加强,金融对投资的支持力度也会减弱,这些负面因素都构成明年经济仍有下行压力的重要原因。

  目前中国的基建规模存量已经很大,这已导致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债务负担很重,加上我们整个国家的投资回报率在快速下降。如果为保经济增速不计成本和收益地不断扩大投资,不仅会挤出高效率的民间投资,降低好杠杆、降低全社会投资效率,提高坏杠杆和整体杠杆率,而且可能会导致未来巨大的金融风险。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就罕见地提示市场,中国要重点防止“明斯基时刻”引发剧烈调整。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支撑经济企稳的重要力量仍然是政府主导的铁公基类投资,这类投资持续大量占用了宝贵的资源,规模报酬递减所带来的低效对于民间投资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过度依赖投资这种增长模式显然长期是不可持续的,继续下去将会是非常危险的。因此笔者个人的意见是,未来不应再进一步靠扩大基建投资保持中国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更遑论依靠房地产投资了。也就是说,走老路虽然舒服,但是没有出路。 

  中国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体制改革仍在路上,还远远没有完结,新动能的培育才刚刚起步,未来稍有不慎或外部环境再有大的风吹草动,复苏动能很可能就后继乏力,下行压力依然巨大。可以说,没有市场的彻底出清,没有经济体制的彻底改革,就没有新增长周期。所以,还是应避免对未来经济增长过于乐观,抱有不切实际的种种幻想,慎言新周期,警惕旧繁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为下一步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

  预计下一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改革的着力点,可能会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加强研究并重点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包括经济社会不平衡、经济生态环境不平衡、经济内部重要结构不平衡,以及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领域的不充分问题。第二,提高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继续推动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代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发展从高增长向高质量阶段的转变。第三,把降低国有企业杠杆、加大对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减税力度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任务。第四,加大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快为培育经济新动能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第五,严格控制地方政府负债意愿,增强其预算硬约束,强化财经纪律,打破刚性兑付。第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大处置僵尸企业的力度。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有效应对好短期问题、保持经济合理增长速度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力气更多地放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上来,放到扩大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上来,放到促进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上来。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挥棒,转换经济治理思路,打破需求管理路径依赖,着力从供给侧发力,进一步破除供给约束,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释放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全新动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保中国经济顺利渡过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和阵痛期。

  (作者系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依然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股市直播

@@=it.user.name$$
@@=it.publish_time$$
@@? it.islive$$
@@=it.content$$
@@??$$

网友提问:@@=it.question$$

老师回复:@@=it.answer$$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