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机会明码标价有多少名企在自毁羽翼?

  然玉

  又到了大四毕业生寻找寒假实习的时间。一纸盖章的实习证明被毕业生认为是找工作的加分利器,而知名企业的实习机会更是很多学生梦寐以求的。不过,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由于毕业生实习计划和企业招聘实习生之间信息的不确定性,有中介机构将实习机会明码标价,甚至表示“可内推,保证有offer”,费用则在一万元以上。所谓内推,就是通过企业内部员工推荐,绕过猎头公司、招聘网站等中间步骤,使应聘者和招聘方零距离对接起来。

  名企实习机会被中介明码标价,毕业生付费才能获得一份实习工作。这一怪现象,无疑颠覆了很多人原本的想象。而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一些外资投行的实习offer,如今竟高达5万多元。如此巨额的开支,显然已经超出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承受范围。由此,实习岗位的分配逻辑,从原本的“择优录取”变成了“竞价购买”,这势必在很大程度上消减“竞争”的充分性和公平性。如此局面,对于应聘者与招聘方,都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了,从市场供求关系来说,名企的实习岗位属于稀缺资源,也算是一种具备交易价值的“特殊商品”。然而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实习岗位”却一直是免费的,其并没有被货币化,更不用说在市场中被明码标价。之所以如此,一则是出于名企对自身良好声誉的珍视,谁也不愿意为了赚这种“小钱”而坏了形象;再者也是因为名企对揽获“优质人才”普遍怀有期待,相较于“给得起钱的实习生”企业真正需要的还是“优秀的实习生”。

  而时至今日,事情已然发生了变化。实习机会被明码标价,到底是因为什么?可以想见的是,此举必然不是企业行为,任何名企都不会通过售卖实习工作来赚取些许的蝇头小利。更合理的解释是,某些名企由于内部执纪的涣散,而使得不少内部员工和中介机构里应外合联手倒卖“实习机会”。特别是在所谓“内推”等名头的掩护下,这一灰色的寻租过程,更是披上了一种道德合法、形式新颖的光鲜外衣。

  从某种意义上说,名企实习机会经“内推”渠道流向市场并被售卖,这其实也是企业内部治理失败的直观体现。当企业资源被员工掠为私产,当企业声誉被员工弃之一旁,这种种迹象,管理者都应保持警惕才是。但到目前为止,很多知名公司却并没有对“付费实习”这一表象背后新形式的“内部腐败”引起足够重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许多企业都会对员工内推优秀实习生给予奖励,却并未对“不负责的推荐”施以对应惩戒——这显然是一种不对等、不科学的激励。

  实习机会被明码标价,名企内部的失德员工和中介结构藉此赚得盆满钵满,由此势必会造成招聘企业和应聘大学生双输的结局。需要厘清的是,让“实习”回归其本来的游戏规则,这不仅是对优秀人才的尊重与保护,更是一家企业珍惜羽翼、严格律己的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