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走强的五年: 中国贡献世界经济增长的30%

  本报记者 周潇枭 北京报道

  导读

  这五年时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30.2%,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的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纵览近五年中国经济发展,或许更能把握其脉搏。

  2012年到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从接近8%逐渐走低到7%左右,但经济体量仍然稳居世界第二,GDP规模达到74万亿元,且7%左右的增速继续引领世界经济的增长,为世界经济增量的最大贡献国。

  这是正在北京展览馆展出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所呈现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建设领域的成绩。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看到,通过一组组数据和图片的展现,过去5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党中央作出经济“新常态”的判断,保持战略定力,不刻意追求过高经济增长,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思路清晰而富有成效。

  10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七中全会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5年的工作。一致认为,这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励精图治,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从2012年到2016年,五年时间里,中国经济取得一系列成绩。

  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万亿元,年均增长7.3%,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这五年时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30.2%,同期美国贡献了增长的17.8%,欧元区贡献了5.3%,日本贡献了3.8%——中国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的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2017年,中国经济仍将维持中高速增长,上半年GDP增长6.9%,下半年有望达到7%,将继续与世界分享增长成果。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带来政府财政实力、企业财富以及居民收入的增长。2016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5.96万亿元,相较2012年增加了4.23万亿元。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5940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8260美元,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随着国民收入和财富的积累,内需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从物品向服务升级,这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良性循环的路径。中国人在全球“买买买”、出境游不断创新高等,都是居民收入增长、消费升级的重要表现。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54.9%经历了走低又回升的轨迹,2015年、2016年最终消费贡献率提升至59.7%、64.6%。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45.3%,稳步提高至2016年的51.6%。

  创新驱动的重大命题

  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壮大,如何由大变强,是一道现实的考题。

  十八大后,“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工作的重要命题,中央层面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出台近百项改革举措。

  2014年6月,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2016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纲要明确提出“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三部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诸如高端通用芯片、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油气田、核电站、水污染治理等,列入2020年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量子通信、信息网络、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和新能源、脑科学、健康医疗等,则列入了2030年科技创新重大项目。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在多地铺开,北京、上海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京津冀要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广东要开放创新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安徽、武汉要促进产业承东启西转移和调整,四川、西安则要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等。

  这五年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2016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2%,创新对发展支撑作用增强。2017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22位,成为唯一进入前25名集团的中等收入国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药方”

  这五年,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走向中高速,也曾面临外界的质疑和压力。

  2014年5月9日-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开封、郑州等地考察工作,首次提出“新常态”重要论断,强调要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进入“新常态”,经济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在哪?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2015年12月份,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系统部署,明确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自此,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系列进展。如2016年钢铁行业压减粗钢产量超过6500万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016年煤炭行业退出产能超过2.9亿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退出煤矿数量超过2000处,2017年将再退出产能1.5亿吨以上。

  去产能极大地缓解了钢铁、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明显改善了行业效益。如煤炭行业近年利润不断走低,到2015年行业利润约为441亿元,2016年提升至1091亿元;钢铁行业利润则从2015年的526亿元,翻涨至1659亿元。

  去库存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16年以来,商品房库存明显下降,如商品房待售面积从2015年末的7.4亿平方米,逐步走低到2017年6月末的6.5亿平方米;住宅待售面积从2015年末的4.7亿平方米,逐步走低到2017年6月末的3.5亿平方米。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棚户区货币化安置力度不断加大,从2015年的29.9%提高到2016年的48.5%——棚户区改造属于重大民生工程,在改善民众基本住房需求的同时,适度扩大了总需求,又有利于房地产库存的去化。

  去杠杆工作也有进展。近年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从2012年6月末的59%,逐步走低到2017年6月末的55.9%。

  随着营改增、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收费、降低物流费、降低用电用气成本等举措的推进,2016年我国降成本超过1.1万亿元。

  如果说去产能、去杠杆,带有明显收缩需求的政策导向,补短板则能起到重要缓冲作用,不至于对经济平稳运行造成较大冲击。如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公路完成总投资1.5万亿元,新建农村公路117.7万公里,路面铺装率由59.9%增长到73.2%。

  此外,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提高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等,也有利于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稳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在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经济领域基础改革也在同步推进,四梁八柱的改革方案陆续出台。

  如2015年5月份,国务院召开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必须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放管服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了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

  如财税体制改革。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之后,预算法修订通过,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开始落地。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改革资源税、完善消费税、制定环境保护税等,税制改革不断完善。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

  如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2017年7月中旬,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举行,会议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五年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新三板挂牌企业实现从几百家到上万家跨越,已批准筹建17家民营银行,以实现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等。

责任编辑:陈永乐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