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2日14:14 商学院

  知识付费,只讲“头部”的故事

  内容创业领域马太效应明显,知识付费类产品仍处在早期发展阶段,谈瓶颈期尚早。未来挑战仍然需要继续创新,持续改善让用户能从中得到更大的价值。

  文|陈茜

  追逐风口论者大都喜欢阴晴不定。2016年内容付费风口吹起,但最近内容创业领域又有关于风口“骤停”的声音。大抵观点是:完成新融资的项目少,主要战场——微信打开率整体降低,不少用户认为交了“智商税”,但“知识付费解决不了知识焦虑”,付费产品复购率堪忧等。

  这多少与行业前辈罗振宇在2017年5月将得到APP最早推出的付费专栏《李翔商业内参》转为免费有关。一年时间拿到9万多订阅用户,改名后的《李翔知识内参》得到了某汽车品牌赞助。

  备受罗振宇追捧的互联网预言家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提出了互联网的付费趋势 —— 在互联网时代,对于任何艺术创作者变得很重要,只需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愿意付费购买其作品便能糊口(具体数值会因媒介、地域不同而变)。在信息爆炸和海量产品中,利基市场潜力很大,虽然这是对于个人创作者而言,但对于内容平台运营者来说,这一理论的精义仍然适用。

  十点读书:知识付费只讲“头部”故事

  逐渐向“高贵地贩卖”认知的罗振宇靠拢,有千万级粉丝的自媒体大号“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文艺气息不那么浓了。他告诉《商学院》杂志记者:“从去年5月开始进入内容付费这个领域,目前已经占到十点营收的一半,成为十点商业版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

  十点课堂是十点读书提供内容付费课程的子品牌,课程类型多样,在林少看来,这些课程都是能准确戳中用户学习痛点,而十点就是要为用户持续提供优质的可交付的解决方案。这时,知识已经变成了可交易的产品和服务。

  林少曾透露,制作一整套视频课程,一期节目有1万元到2万元的预算。而一套课程一般在10~12期节目左右,单价基本在99元,如果达到过万订阅量,收入可观,并且边际成本会越来越低。难怪对于制作成本更低的音频行业,在高晓松的“矮大紧指北”节目上线一个月获得10万用户后,蜻蜓FM总裁钟文明感叹到:音频付费行业属于暴利,“比卖白粉还高。”

  据林少介绍,目前,十点课堂的付费用户超过50万,产品复购率近50%,整体数据稳步增长,他相当乐观。“内容付费的市场刚刚打开,目前我们还没发现瓶颈。”虽然,数据和收入都在向好,但是,激流之下也会有暗礁。

  以“十点课堂”上推出的插座学院副总裁粥左罗的课程为例,主要讲授微信公众号新媒体编辑技巧,共17节视频课,99元的课程上线一个多月超过1.3万人订阅,但是,从第一堂课收听约2万次后自此递减,更新到第9堂时,只有不到千次播放。虽然,这一课程按照从基础到高阶四个等级逐步系统化,但是,购买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对课程内容受用程度,因人而异。统一收费后,难免会有流失用户,甚至引来吐槽。

  知识是可以花钱就买来的吗?曾任创业邦执行总裁、现代传播集团CTO的资深互联网人方军是内容创业领域的观察者,同时也是参与知识生产的知识极客。在他今年出版的《付费》一书中指出:“知识无法买卖,买卖的都是经过包装的知识”。因为,“只有知识成为产品或服务,能够帮人们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价值的转移,才可以定价、销售。”

  由此也可以看到为了让知识消费者欣然交纳“束脩”,知识产品链上的每一个原创者、传播者、产品经理、经纪人,在打造付费类知识产品时,无不强调其实用性。

  在十点课堂讲课的老师,既有头部明星老师如蒋勋、刘轩、李筱懿等,更多是垂直领域的技能型老师。“头部明星有优势,但是还不算特别明显。”林少认为,这得益于十点读书的流量优势和团队策划制作课程能力,课程收入占比比较均衡。对于一些专业技能很强,生产内容很好的老师,十点会考虑把他打造成头部老师。

  不过,方军认为,从整个内容产业来看还是更遵循传统逻辑,头部、爆款获得绝大部分经济收益。“整个互联网内容分布是长尾曲线的状态,但腰部、尾部多数处在免费的状态,而知识付费实际上只是长尾曲线头部的故事。”

  今年年初,十点文化获得了由清科华盖管理的清科岭协基金领投的超6000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估值近4亿元。目前现金流良好,林少说,今年暂时没有融资计划。对于内容付费,林少说:“我还蛮看好这个新的风口的,会持续在这个领域去精耕细作。”同时,品牌广告和内容电商方面,十点仍然在继续尝试,“深扎下去都能有非常大的空间。”

  方军认为,对知识付费的各种吐槽,“很大程度上是某些人故意迎合大众的需求,吸引注意力。”据他判断,如果把知识付费人群相关现状按照金字塔型分析,在上方的是知识水准较高和学习能力意愿较强的人,越往下越是不那么愿意学习更愿意娱乐的人(且称为大众)。“目前,知识付费远没有达到大众的程度,只是金字塔顶端少数爱学习的人的游戏。只不过,这群人通常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加上中国社会对学习有着好感,因而知识付费这样一个小领域却引起远远超过它体量的关注。”

  为你读诗:在诗歌中自由,在商业中自律

  主流之下,出生就自带“精英”和“清流”基因的“为你读诗”却有些不同。这是一个以“给灵魂片刻自由”为口号的自媒体平台,以诗为纽带,希望用通过跨界方式引领诗意生活方式。

  据“为你读诗”平台联合创始人、总裁张炫介绍,四年多来,“为你读诗”微信用户达到了300万以上,自有APP用户也有200万。在诗歌跨界朗读这一垂直内容领域,品牌影响力逐渐形成。目前公众号打开率和粉丝量还保持稳定增长,甚至明显高于2016年。“每周都至少有1期节目在2小时,甚至1小时之内超过10万+”。

  张炫告诉《商学院》杂志记者,“我们不太关注‘风口来了’与‘风口走了’这样的伪命题。”在其看来,不走心或违心的低价值内容,挑逗市场或迎合市场的“高大上”内容,终将都会烟消云散。“为你读诗”更关注如何通过多样、富有想象力的深度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来触达用户诉求,尤其是心灵上的诉求。保持走近用户内心的初心,做自然而言的变化。

  内容是第一生产力。靠日复一日的优质内容,“为你读诗”实现了数百万级用户的数据积累。为了保证平台纯净,他们曾放弃过100万元以上的广告赞助,但这并不表示平台只有远方和诗歌而排斥商业。“我们所排斥的是不合适的、伤害嘉宾和用户的任何形式的赞助与广告。”张炫说,我们不担心商业发展会带来品牌形象受损,相反一条适合“为你读诗”的商业发展道路,会让更多人因为我们的内容、产品和服务受益。

  “为你读诗”从一开始不是一个单一结构的自媒体,而是整体为用户提供的是一个自然而然、线上线下的综合诗意生活体验。目前,主要盈利模式有线上广告、在线付费内容、电商运营、以“文学音乐艺术”为核心(不仅限于诗歌)的线下活动。其中,定制型的诗歌音乐会、艺术沙龙、私密晚宴、诗意生活节等是其中一大收入来源。

  对精致的高要求是“为你读诗”保证内容输出质量和品牌形象的一贯态度,一定程度上也对发展速度有一定制约。近半年时间,上线的付费产品数量相对较少,整体订阅量与其他平台强调实用性、知识性的明星音频产品相比优势还不明显。

  当问到平台是否担心对头部明星过度依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时,张炫表示,各行各业嘉宾的参与给“为你读诗”带来了一定的流量,但不是“流量”的全部和唯一动因。

  在内容策划制作上已经有足够自信,她并不担心团队在内容方面的可持续创新能力,“因为选题是无穷的,所以做起来很有意思。”相反,她们会因为很多选题和策划时时兴奋。但是,“目前粉丝量还不是我们最理想的预期。我们希望明年覆盖超过千万的用户,未来可以达到几千万的垂直用户群。”

  融资方面,“为你读诗”早在2014年年初就注入了天使轮(1亿估值)。过去几年一直处于财务平衡或略有盈余的状态。2017年以来商业思路越来越清晰,虽然也在积极寻找战略投资人,但是,对于急功近利和纯粹的财务投资人,“我们一概不接触”。静水深流,在内容付费的大潮中,“为你读诗”按照自己的节奏积蓄前行的力量。

  内容付费,一切才刚刚开始

  与强调知识性、技能性的知识付费产品不同,“为你读诗”提供的而是自我修养和美的价值,但是都具有知识产品可交易的价值性。方军总结认为,互联网上的付费知识产品是一次巨大的进步。互联网基础逻辑正从“流量逻辑”转向“价值逻辑”,企业想更精准地找到需要服务的客户,而用户愿意为优质服务与价值付费,双方的交叉点变成了价值二字。而对知识付费这样一个仍处在早期的产品而言,目前挑战还是如何创新,持续改善让用户能从中得到更大的价值。

  对于内容付费未来的趋势,根据他的观察,2017年可能是知识付费元年。从2016年开始启动到今年中达到一个短期的高峰。同时,他也指出,这也只是短期视角。长期看,从博客、微博到微信公众号,到各平台、各形态的自媒体,从认知盈余免费分享到内容电商,再发展到知识付费,我们经历了很长的过程。

  他曾用技术产品接纳曲线来分析知识付费,现在的知识付费还是处在尝鲜型用户主导早期市场阶段,类似于汽车市场里面喜欢尝试新事物的人购买特斯拉。现在,从早期市场到主流市场还有一个这个曲线模型中特定的鸿沟(Chasm)需要跨越,目前还没有看到跨越这个鸿沟的知识付费平台。“往前看,我们处在一个大浪潮的开端,现在看起来的短期峰顶,几年后看,可能不过是刚刚开始,现在我们只是很小的山峰、甚至还在平地上。”

  一方面,原有的媒体、出版、教育等的产品形态一直在寻求突破,而现在涌现出来、还在快速迭代的知识产品形态恰恰为这些产业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时代让爆炸信息聚焦于一块小屏幕上时,人们更愿意为优质内容、优秀体验付费,通过付费换取便利。

  根据方军的观察,过去几年,虽然有把知识类内容当做IP来投资,知识付费领域也出现平台(交易平台、工具平台)等扩张性较强的投资机会,但总的来说,内容产业中只有平台、头部内容、服务商才有风险投资所需要的高增长,其他则是需要自己滚动发展。由此来看,以融资项目数量来评判风口的停息,在内容创业领域并不是很适用。以知识匠人之心,在打磨产品同时,同样要时刻保持应对变化状态。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