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2日14:14 商学院

  人工智能时期的爱情

  从懵懵懂懂地翻开《百年孤独》的第一页开始,到迫不及待地读完《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最后一页,记得自己大学生活中有一整年都是沉浸在马尔克斯营造的魔幻现实主义的世界里。无论是布恩迪亚家族的传奇故事,还是阿里萨一个人的情爱旅程,作者笔下的栩栩如生是如此的虚幻而又真实,在光怪陆离中每一个角色都仿佛触手可及。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与感知在大脑里得到升华,不仅仅是识别模式、发现规律、做出预测,我们不可避免地将情感、想象投射到我们的认知中,并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没有边界,没有束缚,却又可以让我们徜徉其中。无数的文学、音乐、绘画甚至影视作品都很好地证明了人类没有极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大学时期开始而延续至今的对于马尔克斯的挚爱应该就是源于对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折服吧。

  从生理和数学角度分析爱情本质

  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背后,一个重要的基石就是人类有可以激发和体会情感的能力。由于出生是一个绝对被动的个体体验,对于我们来说,爱情与死亡应该是最本质和最强烈的情感激发载体了。爱情是人类最强烈、最多样,而又最不理性的感情;而死亡是人类最可怕、最神秘,而又最不可避免的命运。正如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整部书以死亡开始,探讨了多种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而最终都以死亡结束。这样的一部鸿篇巨制,作者选用了霍乱时期作为爱情的定语,仿佛在告诉我们,在作者内心深处,即使像爱情和死亡这两件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也会随着人类社会大背景的演进而展现出不尽相同的面孔。

  一直以来,理性的光辉都是人类智慧的代表。即使面对像情感这样本质上非理性的现象,我们也孜孜不倦地试图以理性、严谨的科学态度加以理解和分析。以教人生死相许的爱情为例,伴随脑科学的进步,我们可以非常精确地甄别和测量当人们在爱情进行的整个过程中,脑部化学物质成分和浓度的改变。爱情产生的初期,多巴胺、正肾上腺素和苯乙胺会大量分泌:多巴胺使人感觉到世界的美好,会对陌生人微笑;正肾上腺素流过大脑时产生的生理效应为心跳加速、手掌出汗、脸颊泛红;苯乙胺也是巧克力中的一种化学成分,使人产生一种甜蜜的感觉。而这三种成分的急剧累积,会使当事人产生极其强烈的快感,但三种化学成分的高浓度维持时间是短暂的,一般认为是十八个月到三年左右。通常,当事人体内这三种化学成分浓度的降低标志着热恋期的结束,理智期的开始。但是实际上,随着这三种化学成分浓度的降低,催产素开始渐渐产生,使双方产生亲情和依赖感,从而保证当事人关系的进一步维持。众多实验表明,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其他的刺激手段来调整个体大脑中相应的化学成分的浓度来人为地产生与爱情相关的体验。

  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爱情,是我们试图理性地分析人类情感的另一种尝试。当我们把大基数采样群体的行为和倾向性进行采集和分析,通过统计和概率的计算,其实可以相对准确预测出单一个体,找到符合本人特定预设条件的伴侣的概率(这个概率通常小得吓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生活中的真实伴侣和其之前的预设条件相差甚远)。我们还可以利用博弈论来指导,当预设条件无法满足而必须做出妥协时最佳的进攻策略;根据经济学理论计算特定环境下的特定职业人群的最佳结婚年龄;根据正态分布算法来决定婚礼的规模和嘉宾邀请策略;还可以根据夫妻双方的性格特征,通过复杂的数学建模来指导他们的婚后生活。实际上,对于与爱情相关的任何阶段与方方面面的场景,我们都可以找到具有很强适用性的数学原理与模型。

  人工智能塑造的满足情感需求的“爱情”是真爱吗?

  如果你觉得以上这些“科学的进步”和“理性的分析”很大程度破坏了你心中对爱情的美好憧憬,那么接下来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将会对爱情至上的世界观给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人工智能让爱情变得更赤裸

  还记得当年看美剧《别对我说谎》时,对于主人公莱特曼博士通过微表情来洞悉对方内心活动的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马上去买了几本微表情解读训练的书来希望自学成才。其实,微表情解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技能,这样的结果与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是分不开的。人类社会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像恋爱和婚姻这样的亲密关系中,当事人双方的想法保持一定的私密性至关重要。我猜想,绝大多数具有微表情解读能力的人是因为无法维持亲密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中就慢慢消失了。但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传感器高速捕捉人脸表情的能力加上深度神经网络对于表情识别的能力,不难想象,不久的将来,每个人的手机都会具有像莱特曼博士一样的微表情解读能力。不知道在心灵完全赤裸的情况下,谈恋爱对于我们普通人类会变成怎样的挑战。

  2015年奥斯卡的获奖影片《她》描述了另外一种人工智能时期的爱情。虽然导演琼斯着力描写的是在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男主人公所代表的普通人所经历的挫败、孤独、荒诞与异化的心路历程,但是,影片“女主人公”代表的未来人工智能伴侣的出现很有可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如果恋爱中的伴侣可以完全理解对方,兴趣完全吻合,完全配合与奉献,完全触手可及,那么你是否真的会在乎对方是真实的人类还是人工智能驱动的产品呢?影片甚至尝试去触及两个人工智能驱动产品之间的暧昧关系,虽然荒诞,却又完全可信。其实,更深层的问题是,爱情的本质究竟是为了满足我们个体的情感需要,还是在参与者之间有更深刻的意义?如果答案是前者,人类在人工智能面前几乎会完败,那么在未来,更常见的婚姻形式(或者伙伴关系)一定是人与机器的结合。

  随着个人生活的迅速数字化,对于海量(最终会是全量)人群进行全方位行为分析而生成的个体数字化画像将成为未来生活的常态。我们残存的动物性本能,诸如趋利避害等等,会导致我们的行为在大基数的统计规律上具有相对明确的模式。对于这些模式的识别、提取和利用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对生活的决策,也将使得我们在未来把越来越多的决策交给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机器来完成。即使在现在,许多的婚恋网站和服务提供商已经开始尝试使用类似的原理帮助其客户获得更高的相亲成功率。不久的将来,将不是你的父母替你包办婚姻,而是机器根据你的画像帮你挑选理论上最合适、最有可能长久的人生伴侣。在未来,自由恋爱从效率和投资回报的角度来讲,也许完全是夸大其词和不合时宜的。

  也许,人性的未来取决于人类理性边界之外的存在。以理性为基础的智慧体系帮助人类成为了这个星球的主宰,但是终究有一天,这个体系的继承者将会是能力更强、速度更快、永不疲劳、永不犯错的下一代理性机器。但是,机器也许很快就能写出可以乱真的诗歌、音乐,画出可以乱真的油画。我依然会保持我的怀疑:机器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将无法创作出像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这样的作品。基于这样的怀疑让我相信,即便是在人工智能时期,真正的爱情仍然是我们曾经以为的爱情,有笑声、有眼泪、没理由、不计较,豪赌一场,不醉不归。

  张矩

  现为峰瑞资本董事,曾负责 Google 和 YouTube 数据中心的构建与运维,并于 2006 年作为 Google 中国创始团队成员和首位运维人员。曾任 Joyent 中国区首席代表、友友系统首席运营官,以及光速安振执行董事。国内最早一批投身云计算产业的人,现在是投资人,也是一位摇滚音乐迷。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