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19日14:29 一财网

  似曾相识的一幕又上演。伴随A股行情的上涨,场内外的杠杆资金正在大幅加仓。

  进入9月以来,融资融券余额几乎每天都在刷新着年内的新高。场内杠杆资金躁动的同时,近期,被监管明令禁止的场外配资炒股也有“抬头”之势。股票配资的宣传广告在网络和社交媒体随处可见,10倍杠杆等配资业务又“重出江湖”。

  场内外再现齐加杠杆,风险几何?针对场内融资盘,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两融规则修订实施后,杠杆率和风控执行都极为严格,通过两融加杠杆的难度较两年前大幅提升,当前业务风险可控。此外,其他如结构化资管产品、收益互换和股票质押等多种带有杠杆性质的产品,监管都已出台相关文件加以约束,杠杆倍数也相对稳定。

  但民间配资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有从事配资业务的人士透露,在经历上一轮严打之后,当前的场外配资难再通过交易系统和券商端口完成,改以直接持有他人独立账户进行交易最为常见。这导致配资过程更为隐蔽,“监管根本查不出来”。此外,卷土重来的配资还带来免息分成模式、邀请配资获返现等更多花哨手法,更潜藏着以配资为由头的诈骗隐患,风险不容忽视。

  两融再近万亿

  9890亿元,这是沪深两市9月18日的两融余额,也是年内的又一新高。从2016年初跌破万亿元规模以后,两融首次走出了一轮长达三个半月的连续上涨趋势,当前与万亿元规模仅一步之遥。

  经历过2015年的起落,两融余额近两年来的走势并不平稳。2016年初,市场行情再现波动,两融余额随即就从当时近1.2万亿元的规模大幅萎缩,全年多在8000亿元附近波动。去年10月开始,两融余额也曾出现过一轮强势上涨,最高涨逾9700亿元,但进入12月后再从高点回落。

  两融余额的这一轮上涨,始于今年6月初的8600亿元规模附近。从趋势上来看,今年5月至9月(截至9月18日)的单月融资净买入额分别为-399亿元、108亿元、206亿元、455亿元、428亿元。而这一走势,进入9月以来更猛然加速。9月1日、9月8日、9月15日所在的当周,单周融资净买入额就分别达到203亿元、180亿元、179亿元,为今年以来单周融资净买入额的前三高。

  从行业板块来看,9月以来跑步进场的融资客,仍极为青睐有色金属,仅半月融资净买入额就达到63亿元。化工和电子板块也备受关注,本月截至目前的融资净买入额超过35亿元,在各行业中也相较居前。计算机、非银金融也获融资客的加仓,同期的融资净买入额达29亿元左右。

  两融再次飙涨,但其所带来的指向性作用和潜在风险,相较以往有所不同。

  一方面,经历多次涨跌起伏和监管全面收紧后,两融走势已不再被视为是行情的前瞻指标。“融资买入行为的确同市场走势有高度契合之处,并且能反映市场主体的参与热情。但也要看到,这一指标最多是个同步指标,并没有太强的预示作用,甚至会表现出些许的滞后性。”天风证券策略分析师指出,不要过度依赖两融指标做投资方向判断。

  而另一方面,两融的大幅上涨显示着增量资金的进场加仓;但经历了规则的全面修订收紧之后,杠杆率和风控执行都极为严格,由两融上涨而可能引发的风险目前可控。

  回顾两融的业务规则调整,2015年7月,证监会发布并实施了修订后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新规建立了融资融券业务逆周期调节机制,同时对两融业务做出多处调整,包括个人投资者最低资产要求从20万元提升至50万元、将券商两融业务规模与其净资本挂钩、规定客户信用交易资金由第三方监控等。

  当年年底,两融交易细则再有新补充。具体包括规定融券实行“T+1”、将融资保证金比例从50%提升至100%、以及调整部分股票折算率等。而这一轮监管调整,强化了场内融资盘的去杠杆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两年来,监管层还加大了对券商两融业务的监管力度,多家券商因业务违规操作而吃下罚单。这也从另一侧面防范了业务风险,巩固两融的规范健康发展。

  “相比于两年前,通过融资融券加杠杆的难度比当时要大。因此,如果两融余额不断向上突破,反映市场主体的参与情绪有所增强。”上述分析师表示,增量资金确实在入场,两融大涨背后可能是银行委外等资金权益配置的提高。

  民间配资防不胜防

  “XX公司提供股票配资业务。”“招聘股票配资、股票代持合伙人。”行情再次迎来强势上涨,民间配资的生意又开始热闹起来。

  回顾疯牛行情中的杠杆资金类型,主要包括含配资运作的结构化信托、券商和基金子公司结构化资管产品、分级基金、收益互换和股票质押等券商创新业务、民间配资等这几种类型。在过去两年多里,监管层多管齐下,大幅降低杠杆水平。对于其中部分产品,如伞形信托等,还成为监管层清理整顿的重点。当行情年内再迎来强势上涨,杠杆资金相对都能有序进场。如,某小型信托公司内部人士就透露,当前通过结构化信托所达到杠杆比例多在1:1.5至1:2。

  然而,高杠杆的民间配资也有卷土重来之势。年中以来,相关宣传广告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

  场外配资的风险主要源于自身高杠杆的业务风险。在此前的疯牛行情中,因与中小投资者、中小股票等形成结构错配,加剧股市的结构性波动,也对投资者造成损失。2015年以来,场外配资已被明令禁止。严打之下,10倍杠杆等配资业务又“重出江湖”。从第一财经记者接触的多个配资业务人员来看,部分人员均以股票推荐、行情点评等“类投顾”的形式进行业务宣传,并主动要求提供旗下配资客户的实盘交易截图等,以此取得客户信任。

  新型配资业务的模式明显增多。多家股票配资平台的业务介绍显示,从期限上,平台提供按天、按月配资业务,最低金额甚至出现500元即可配资;同时,通过盈利分成而免息的配资模式也颇为流行。

  以一家配资平台的业务说明来看,按天操盘,最低配资本金为500元,杠杆可达1至5倍,利息日结,日利息视杠杆在0.13%至0.17%不等。若按月操盘,最低2000元起配,杠杆最高可达6倍,月息在1%至1.5%不等。该平台也提供7倍到10倍杠杆的配资,最低本金为2万元,月利息在1.4%至1.6%之间。免息配资的杠杆最高也可达5倍;这种该模式下,利息即所谓的管理费等就可以免去,但炒股盈利用户与平台需要三七分成。

  花样繁复的,还有配资平台的营销和代理制度。一家配资平台在官网首页,做起了邀请配资可拿返利的营销:通过邀请好友注册并交易,可以拿现金返利;邀请的好友如果完成指定期限和额度的配资,邀请人还可以最高拿到总利息15%的返点。

  事实上,在微信朋友圈等其他社交媒体上,股票配资公司寻找居间方和代理商的信息并不少见。部分配资公司接受兼职,并直接宣称“月入上万不是梦”。此外,还有配资公司给代理商划分有代理中心、会员单位、居间代理等不同等级,鼓吹通过多级分销、实现人人获利。

  直面监管的红线,配资平台也各有保全之计。

  个人账户、线下流程,是逃避监管的关键。一位券商营业部人士透露道,在前两年严打场外配资过程中,券商切断了外部信息系统接入端口,目前的配资操作全部都在场外完成,用户再使用配资平台指定券商的他人账户进行交易。这个账户同时也是平台可以检测和控制的,因此当出现波动或平仓时,配资平台可以要求用户补仓或者强平。

  一位从事多年配资业务人士的表态更为直接。其透露,配资公司在工商登记时,不会出现任何配资相关的信息;在配资业务操作中,用户使用的是个人独立的账户,“我们不会被查的,监管根本查不到。”

  此外,部分配资平台或还使用了“套牌”的手法。记者此前就在一则配资广告页面底部,发现有某家持牌的投资咨询机构备案信息,但该网站链接目前已打不开。在致电该投资咨询公司后,其负责接待的人员表示,公司不从事股票配资业务,也不存在牌照出借的情况;近期已有投资者反映有借该公司名义进行非法销售欺诈行为,目前已在对相关情况进行核实。

  警惕配资“李鬼”

  有意思的是,场外配资圈也有自己的“鄙视链”,圈内人还会自揭行业“不良风气”。上述从事配资业务的人士就表示,目前业内有“假配资”的诈骗行为,用户要警惕以配资为由头、骗取头寸而不给提现的平台。

  该人士介绍,由于目前券商已经切断了外部信息系统的接入,现在所有的分仓系统都无法接入市场。目前,配资业务大多是使用个人独立账户,完成配资后直接交易。由于目前个人名下只能开三个证券账户,可用配资账户相对有限,一定程度推高了配资的成本。但目前业内也有继续做分仓模式的,即配资平台会在自己的系统内完成分仓。目前市场上超低门槛、超短期限的配资,一般都是通过分仓做的配资,才能达到这种低成本。

  记者以投资者名义在一家配资平台注册账户,并询问客服人员。据其介绍,在其平台完成配资操作流程依次为,注册账户、实名认证、充值本金、选择配资方案、确认配资、开立新的证券账户、下载软件、开始交易、提取盈利。客服人员强调,必须以用户名义开立新的证券账户。

  “乐观的情况是,你遇上了真的分仓配资。这种情况下,平台做很多的股票账户,总有亏有盈;加上利息和手续费,平台基本仍有得赚。但不好的情况是,你遇上了假分仓,这个平台可能就是在骗头寸,或者盈利之后不给提现等等。”该人士表示,

  上述人士对此表示,用户被要求开立新的证券账户时,如果配资公司还要求用户使用平台自有软件,需要极为警惕。此时,所有资金仍沉淀在平台,所谓交易系统的看到的配资到账情况、交易和盈利情况都不一定是真实的。

  “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是用用户的账户完成配资,配资公司需要把几万、几十万的资金打到用户账户里,他们难道就不担心你会跑路吗?”

责任编辑:马天元 SF180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