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16日05:18 新浪综合

  以正确的风险观应对“黑天鹅”和“灰犀牛”

  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李国辉

  “黑天鹅”“灰犀牛”是近期金融行业的热词。前者指的是流动性风险、外部冲击等风险事件,后者指的是诸如高杠杆、资产价格泡沫、影子银行等体量较大、可能爆发的风险。除了要认识这些风险的表象以外,人们也会思考,造成这些风险的背后原因是什么?与当前的金融市场体系有什么关系?监管应该如何应对?

  针对以上问题,在9月15日举办的2017金融街论坛上,与会人士发表了各自看法。不少专家谈及金融监管体制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副局长陶玲表示,目前监管体制方面主要的问题是协调不畅,并且存在监管空白地带,因而出现了很多以创新之名的金融活动,积累了金融风险。因此要加强协调,统筹协调对持牌金融机构的监管,坚决取缔非法金融活动,同时改革监管的规则、方法和技术。

  陶玲表示,从监管规则的角度看,目前实业投资金融机构股东资质审查不严格,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缺失,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监管规则不协调,要从这些方面补规则的短板。在监管方法上,要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加行为监管方向转变,功能监管强调以金融业务的属性来确定监管主体,行为监管强调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由此形成对所有金融业务和金融活动全覆盖的监管制度。对于金融创新活动,要有新的监管技术去穿透、识别其真实金融属性是什么,由此将其纳入到监管架构中给予一定的监管安排,但是同时趋利避害,留出创新的空间。

  引入宏观审慎管理

  在陶玲看来,上述风险产生于多方面原因,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根据原因找对策。首先是关于实体经济和金融风险的关系方面,确实金融不能脱实向虚、不能搞自我循环,但也必须认识到,很多金融风险来自于实体经济的问题,实体企业盈利下降通过资产负债表的渠道传递到金融部门,表现为银行不良贷款上升、债券市场发生违约信用风险。如果实体经济能跨越周期,调整好结构,那么就有相当的金融风险可以控制住。

  陶玲还认为,在经济金融周期的变化中,逆周期宏观调控的阻力比较大。

  “在经济上行的时候,各方面的干劲都很大,希望央行放松银根;这时候就可能会积累一定的泡沫。在经济下行的时候,金融风险水落石出,这时候各方对金融风险的承受力可能会到临界点,又想呼吁负责宏观调控的部门进行放松,所以我们一直缺少一个逆周期调控的时间窗口。”陶玲说。因此,宏观调控要增加宏观审慎管理。货币政策以总量为调控目标,宏观审慎管理则直接作用于金融体系,用来调整逆周期、跨行业、跨市场的风险,避免单个风险形成集合谬误,单体行为形成系统性风险隐患。

  此外陶玲表示,对外开放程度不足,也是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对于中国这一新兴加转轨的经济体而言,对外开放确实是在某些领域还存在着一些阻力。

  “我们的规则跟国际通行规则并没有完全接轨,我们的市场上缺乏一些国际性的做市商,所以羊群效应非常明显,境内外的市场不能对等,出现了跨境套利的行为。”陶玲强调,要通过对外开放建立更加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规则体系,以此来形成一个稳健的、不会出现过多羊群效应的市场环境。

  监管要跟上市场发展进度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分析影子银行风险时表示,经过这几年影子银行金融体系的创新、制度性套利等,债券市场、信贷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私募股权市场等前所未有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个市场之间资金的价格是在同向波动。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它对中国未来面向间接调控体系的建立,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市场基础。但是这一体系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中国的金融体系变得前所未有的不稳定。金融市场上流动性很好的各个领域,都经历了金融市场异常的、非常剧烈的波动,相隔的时间如此之短,也是史无前例的。”高善文表示,表明这一体系在高速演化的过程当中,也带来了非常大的风险和潜在的问题。

  高善文认为,核心问题是,金融市场行为快速演化,但监管体系还落后于金融体系的发展,没有形成恰当的监管、相应的拨备要求和流动性控制。

  资本充足率一直都是中国金融监管指标体系里最基础的指标,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表示,近几年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风险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例如,证券化金融资产的风险主要来自于透明度、产品的信息披露。所以,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衡量正在由过去的资本是否充足为主,慢慢过渡到资本是否充足以及市场是否具有透明度的双重标准的时代。

  “由单一的风险结构时代过渡到双重风险并重的时代,这预示着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进步。”吴晓求表示,原本的监管架构难以覆盖新的风险结构,因而要推动金融监管改革。况且现在科技对金融的影响已经非常巨大,科技和金融的结合改变了金融的生态和业态,只有对这些风险结构的变化有透彻的了解,才有可能做好风险防控。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