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10日00:32 经济观察报

  交易市场割裂 难成国际金融中心

  王永利

  837

  2017-09-11

  王永利

  一边是恰逢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重大历史机遇,一边是交易市场与体系的割裂和缺位,行至今日的中国金融也许是时候审时度势——去思忖如何厘清市场边界脉络、夯实基础了。

  即,重在参与国际金融资源聚集和配置之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怎样的金融体系去支撑?我们差距何在?诘问直指中国目前金融交易市场的监管分化、市场分割,其致监管套利与风险等屡有发生。这亟待改进,惟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方可补齐“短板”。

  更甚者,不妨将金融交易市场的规范统一和加快发展,上升至国家金融发展战略和增强国际金融影响力的高度,并纳入“国家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工作重点去推进。

  9月1日,证监会就修订《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核心在于优化交易所内部治理结构,细化、做实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责。诸如,优化证券交易所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体现和发挥会员的法律地位及作用;其次,进一步促进证券交易所履行一线监管职责,充分发挥自律管理作用。

  此举昭示证监会向交易所进一步放权,但这或是硬币的一面。事实上,如果学习美国SEC(USSecuritiesandExchangesCommission)的做法,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证监会的功能与职责或许有待充实与加强,将其管理职责扩容至“所有证券与相关交易类的金融活动”,而不仅限于证券与期货公司的证券类交易;打通即期和现货交易与远期及期货等衍生品交易的连接通道;因为,金融交易除即期和现货交易外,规模和潜力更大的是期货和衍生品交易。

  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金融交易市场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国家级(国务院或一行三会批准的)八大交易所之外,还有各类地方政府批准的商品或产权交易中心。交易标的涉及股票、债券、期货、票据、外汇、利率、黄金等,金融交易市场种类可谓齐全,交易规模亦日趋断扩大;这对金融市场化发展、更好发挥金融功能、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等贡献不菲。

  不过,中国金融市场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发达金融体相比,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仍在快速成长的战略地位及其金融战略需求相比,存有极大差距。亟需从打造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增强中国金融国际影响力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和提升国家金融发展战略。其重中之重是,须切实加快包容开放、规范统一之金融交易市场的规划和发展。

  割裂下的机遇与差距

  时至今日,中国金融已经迎来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重大机遇。

  诸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不仅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已经成为进入新的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推动力,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军事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倡议的提出和积极实施等,推动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并且推动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世界中心东移,中国正在崛起成为新的强有力的世界领袖。

  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既为中国金融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同时,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也需要金融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作为重要支撑。从地理位置上看,在伦敦、纽约两极金融中心之外,亟需亚太地区形成一极金融中心,从而形成全球24小时中大概每8小时一个中心相互连接、持续(不间断)进行的全球金融交易的完整体系。而在亚太地区,中国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已经迎来天时地利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中国现有金融体系与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必须明确,所谓“国际金融中心”,指的是能够参与国际金融资源的整合与配置,并且具有很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金融聚集地。如果金融市场相对封闭,只能在国内参与金融活动,或者缺乏做市商,只能从属性参与国际金融中心派生业务的话,即使金融规模再大、金融盈利水平再高,都难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而参与国际金融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最重要的就是形成国际化的金融交易中心。金融交易中,除即期和现货交易外,规模和潜力更大的是远期与期货等衍生产品交易。

  从中国金融目前的状况看,与国际领先的金融市场还存在很大差距,不仅很多金融市场的品种简单,交易不够活跃,而且制度不够科学、监管不尽合理,对外开放尚不到位,国际影响力相当薄弱,同时还存在监管分化、市场分割、形不成整体合力,国际影响力受到制约,甚至还存在监管上地盘竞争和市场套利空间,容易诱发市场风险,并且在爆发市场风险时,监管部门容易出现相互掣肘,而非密切配合的尴尬局面,难以有效防范和化解危机。

  例如,在最大的证券领域——债券市场上,中国存在国债、地方(政府)债、上市公司发行的公司债、非上市公司发行的企业债、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外商投资企业债、境外机构在中国发行的人民币债、其他债券以及越来越多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其交易场所包括中国证监会管理的证券交易所、人民银行管理的银行间市场、地方政府管理的交易中心,以及场外交易等。其中,最主要的债券市场是银行间市场,而不是证券交易所。不同产品的审批标准、不同市场交易规则不尽统一,已经暴露出不少问题。

  再如,在国际金融交易中富有影响力的期货与衍生品领域,中国金融的国际影响力非常薄弱。目前,中国的期货经纪公司和期货交易所归中国证监会审批和管理,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商品期货领域,而且就是在商品期货领域,很多国际上的大宗期货品种(如原油期货)也尚未开展。在国际期货市场上更加活跃的金融期货领域,2010年才成立金融期货交易所,开始尝试推出股指期货,2015年推出国债期货并进一步扩大股指期货品种,但很快受到2015年股灾冲击,目前金融期货的发展也难如人意。而大量的与利率、外汇、贵金属相关的远期、掉期、期权、互换等金融衍生品都是在银行开展,外汇交易所、黄金交易所、银行间市场等,则是由人民银行审批和管理,专业的期货公司不能参与。很多机构从事的金融期货业务,除人民币相关产品外,也主要是与国际做市商进行合作,没有自己真正的国际影响力。

  另外,保险产品交易所又是由中国保监会审批和管理。各种金融交易市场的中后台资源也比较分散,信息难以共享,存在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的情况。

  上述状况与前期国际上金融交易所纷纷合并重组形成了明显反差。

  割裂的梳理:规范与统一

  现在,机遇与差距摆在那,可能的解决路径是啥?答案或是:规范和统一金融交易市场。

  事实上,从中国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需要,以及中国金融体系,特别是金融交易市场发展现状看,都迫切需要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加快监管由机构监管为主向行为监管为主的转变,切实加快包容开放、规范统一的金融交易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充实和加强证监会的功能与职责。应该学习美国SEC的做法,证监会的职责,不是仅限于证券与期货公司的证券类交易,而是应将所有证券与相关交易类的金融活动都集中由证监会管理。金融监管应切实加快从机构审批、业务许可,向行为监管、专业监管转化。金融机构可以在满足监管标准和要求的情况下,申请和获取多种金融许可,开展金融混业经营,有效利用资源,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高效服务。

  将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交易监管的功能尽可能集中到证监会统一承担,统一交易规则和监管标准,提升监管专业水平,整合金融市场资源,严格金融市场监管,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有效控制市场风险。在这方面,重点是减少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建设、金融交易直接参与、金融交易监管方面的功能,推动中央银行集中强化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控、金融领域整体的宏观审慎监,以及金融市场稳定的“守门人”等。

  值得一提的是,到2017年7月底,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存款性公司存款”余额超过22.49万亿元,成为央行最重要的负债项目,其中包括近20万亿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其余的一般清算备付金。与此同时,央行“对存款性公司债权”的余额超过9.13万亿元,成为银行间市场资金拆借最大的参与者,而不是“最后贷款人”,而且存款性公司在央行的存款与借款的利率水平存在很大差别,人为提高了基础货币投放和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这值得高度关注。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要统筹考虑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与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国金融国际影响力增强的关系。在当今世界跨国资金流动普遍采用记账清算的情况下,所谓人民币走出去(需要控制人民币现钞流出,应该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转出),指的是人民币的所有权走出去,真正的人民币(头寸)并没有出去。境外拥有的人民币越多,其在中国的人民币资产就越大,中国的人民币外债也就越大。因此,人民币国际化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就是要在中国大陆打造高效安全的全球人民币“清算总中心”和“交易总中心”(“交易总中心”不一定只是单一的市场,可以包括允许境外人民币持有者参与的股票交易市场、债券交易市场、银行间拆借市场等)。这样,人民币走出去的越多,境外储备越大,中国获得的最便宜的人民币外债(境外储备性存款)就越大,中国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就越强,就越有条件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也因此,金融交易市场的规范统一和加快发展,应上升到国家金融发展战略和增强国际金融影响力的高度,并纳入“国家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工作重点积极推进。届时,中国金融市场这种由来已久的、法理统一性被行政权利的“割裂”才有望得以梳理与改善。

  (作者系前中国银行副行长、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学术委员)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