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

  该来的迟早会来。正当一些圈内人士在思考议论ICO或将如何被纳入监管之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对代币发行融资开展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ICO明确被定性为非法集资,被纳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一度在“法外之地”肆意狂欢的ICO,终于迎来疾风骤雨式强硬监管。

  与其他非法金融活动相比,披上金融科技以及区块链外衣的ICO似乎显得更高大上一些。有人在争辩,虽然90%的ICO项目不靠谱,但毕竟还有10%的项目是真有要做事的。然而从穿透式监管角度看,即便是靠谱的ICO项目,其本质同样是一种融资。进一步讲,ICO完全符合非法集资的全部构成特征:未经任何机构批准非法融资,通过互联网公开宣传,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向不特定对象发行“代币”。而根据具体的不同类型可能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甚至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若要真正理解ICO,还得从比特币说起。比特币是根据一个自称中本聪的人的论文设计而成,其目的是要在互联网上构建一种可模拟现金的点对点数字货币系统。通过时间戳、工作量证明等一系列复杂机制,比特币实现了去中心化的发行与流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哈耶克等老一辈经济学家的货币非国家化理念得以实现,因此备受重视。然而,随着比特币在我国的影响力逐渐增大,我国的活跃节点数目快速飙升,比特币的币值变得极不稳定,基本上丧失了货币功能。即便在一些场合比特币仍可用来购物,即用来执行交换媒介功能,也很难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通常只能按当日的比特币与其他法定货币的汇价来折算出应支付的比特币数量。投机者的大量介入,使比特币由数字货币嬗变为数字资产。作为数字资产,人们对比特币的关注点便主要集中在价值增值上,当然投资者还是很关心各国监管层对比特币作为数字货币的表态,但这也仅仅是作为投资的利好或利空消息来看待。

  此时关注比特币的人群开始分化,一类称为链圈,另一类称为币圈。链圈的关注点是在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即支撑比特币去中心化发行流通的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机制。对链圈来说,区块链技术研发、应用甚至底层协议编程等最为重要,而炒币、挖矿则是很low的事。然而丰满的技术梦想很快便与骨感的现实相碰撞,资金是无法绕过的最大难题。而对币圈来说,既然大家炒的就是某种资产,那么这种资产究竟是比特币还是其他什么币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只要能搭上数字货币、区块链、金融科技这些概念,有炒作价值的任何一种类比特币资产就都值得炒。在这种情况下,ICO应运而生。ICO在一定程度上将币圈和链圈又重新融合为一个生态圈,通过公开出售代币融资同时解决了两者的需求,技术开发者得到了助其实现梦想的资金,同时也为炒币投机者供应了新的可投资产。

  事情到此为止还算是圈内人的自娱自乐,然而,骗子进场了,韭菜也进场了。掮客、推手、庄家等各司其职,分工明确,而“大妈们”则勇往直前,自信满满地认为不会接最后一棒。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开始癫狂。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之前,国内ICO项目一共只有5个,今年1月至4月新增8个,5月新增9个,6月则新增了27个。上半年项目总计融资26亿元,参与人数10万以上。到了7、8月,上述数据呈爆发式增长,估计全国范围内涉及资金达几十亿。多么相似的情节!从P2P到ICO,只是“板块”轮动而已。

  这一次,监管层是早发现、早处置了。然而历史告诉我们,一次次大规模的非法集资之风被整肃后,总能再次披上新马甲卷土重来,并且,还有较小规模但却始终无法杜绝的地下钱庄、新型网络传销等广泛存在。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思考,为什么这种非法金融活动屡禁不止?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诸如ICO这类由非法金融活动所带来的金融风险,是否就是因为合法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不足所导致?如果正规金融体系能更好满足居民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更好地促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是否能有效避免非法金融活动的滋生?过去我们在理念上习惯于以规模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似乎规模越大就是发展水平越高,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越强。可实际上,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金融功能的完善上,最重要的是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有序竞争让市场决定价格,让价格引导供需,管理风险。

  总之,只有坚持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不同偏好的投资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不同类型企业找到适合的融资渠道,破坏金融秩序者无处可藏,使金融消费者权益得到足够的保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ICO之类的乱象。

  (作者系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彦如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